寺院过堂念供中,常念到“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三德六味是什么意思呢?


出家人在早、午斋时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即供养偈和供养咒),然后才可用斋。出家众饭食时,常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佛前上供时,亦要念:“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三德,指轻软、净洁、如法。


《毗尼作持续释》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其食甘美,有三德焉。一清净德,谓精洁无有荤秽。二柔软德,谓柔软甘和而不粗涩。三如法德,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


六味,指苦、醋、甘、辛、咸、淡。


《毗尼作持续释》云:“凡调和饮食之味,各有所宜,无出此之六种。虽进修道行之人不尚于味,然滋益色力亦由于此,所谓身安则道隆故,有六味之须也。”


一淡味——淡者,味之本也,能受诸味故。

二咸味——其性润,能滋肌肤故,调诸味必以盐为首。

三辛味——其性热,能暖腑脏之寒故,味之辣为辛。

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毒故,味之酸为酢。

五甘味——其性温,能和脾胃故,味之甜为甘。

六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脏之热故,味之冷者为苦。


至后世,成为寺院每日所念的供斋文:“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紫柏禅师在《示厨文》中云:“三德无阙,六味无失。此等饮食,若触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饮甘露,五内调和,百毛畅悦,身适心安,显资色力,冥资心力,色力得资则身康徤,心力得资则神无扰,身康徤则进道有资,神无扰则观智易成。”


由此可知三德六味的目的是在于使修行人饮食能够六味调和,从而身心健康,精进修行,能早日开悟。


“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之大慈悲菩萨。”所以有“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之说。这即是明辨“三德”,精于“六味”之人所获得的功德。不仅如此,如能遵照三德六味之理行事,则“愚痴必破,般若必开,众罪必消,万福毕集,现在身心安稳,当来得无上道,登菩萨位。”


如法地办造饮食,不但自己能累积无量福德,也能助人修行精进。吃了三德六味具足的斋食,能令人五脏调和、身心安适、神清气爽。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也可以根据寺院饮食“三德六味”的准则,合理安排家中饮食,藉由素食进而素心,由食物的清净,获得身心的清净。

文 :整理于网络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