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菩提树下的佛陀终于找到了众生烦恼受苦的原因——众生被自己的“妄想执着”蒙蔽了本来具有的清净智慧。

为此佛陀示现千丈卢舍那身,用二十一天,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开演无上甚深微妙的华严境界,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感念佛陀传法恩深,同时为警策自身、精进道业,曹王禅寺启建为期十八日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法会。


《华 严 经》缘 起 

《大方广佛华严经》被誉为“佛家之富贵”、“经中之王”、“经中之海”,在佛教浩繁的典籍中,它为何如此突出?

证悟,究竟是怎样的境界?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华严经》就是对他所悟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的描述。

成佛是为了度众生,于是证悟的佛陀便在禅定中到“帝释天、夜摩天、兜率天”等七处时空,向菩萨、天人们分享这个境界的体验。然而这个境界太过高深玄妙,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听众中的大龙菩萨便把这些经验的汇总,也即《华严经》珍藏到龙宫中,以待机缘成熟。

三卷《华严经》

公元二世纪,南印度出现了一位名叫龙树菩萨的善知识,他自幼聪慧过人,出家后很快学遍当时的佛教经典。当他准备自立宗派时,大龙菩萨前来相邀。于是,他便在龙宫中见到了佛法的无上智慧,那是上中下三卷《华严经》。但上、中二卷对世人来说还是太过玄妙,于是他只把下卷十万偈的《华严经》带出龙宫,流传世间。

简略版《华严经》

自东晋至唐,《华严经》先后被翻译成《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与《四十华严》。其中又以唐武则天时期所译八十卷本品目最为完备、文义最为畅达。但这实际上也只是《华严经》下本的略本,仅含四万五千偈。但就算是略本,也有近乎七十万字的体量,含藏无量法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名与结构

大,是超越时空,无边无际;方,是能使众生生起觉悟的正法;广,是周遍法界与众生;佛,是觉悟了“大、方、广”修得佛果的人。

华,是菩萨利益众生的万种善行,是成佛之因;严,是佛果修成后,修饰“大方广佛”的万种德行;经,便是将上述利益一切众生的妙法贯穿起来的线索。

这部记载了觉悟“大、方、广”智慧之人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的境界;

第二部分阐明了从凡夫到成佛,需要圆满哪些行愿;

第三部分以善财童子为实例,说明如何入普贤三昧,证入毗卢性海。

以此18天华严共修之功德祈愿:众善信、檀越护法合家安康、灾障消除,以期冥阳两利、福慧双增。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