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作为佛家经典,其中的许多思想已经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甚至很多人能够脱口而出其中的几句经典名言,人们对这本经书的熟知程度明显超出了其他经书。

《金刚经》是谁写的?

《金刚经》其实是一场又一场的师生对话,是佛祖座下解空第一的优秀弟子代表——须菩提对老师的提问,以及世尊对此作出的回答,阿难将问答内容记录下来,就有了这部经典。


《金刚经》是由谁翻译的?


东晋至唐朝时期,《金刚经》译本有六种: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真谛、达摩岌多、菩提流支等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流传最广。


公元382年东晋十六国时期,苻坚曾为鸠摩罗什悍然发动战争,将其劫持并软禁17年之久。至后秦建国,皇太子姚兴掌权,迎请鸠摩罗什至长安,在逍遥国和西明阁住持译场,翻译了诸多佛教经典,其中便有《金刚经》。


“金刚”是什么意思?


金刚,是帝释天王的御用武器,同时兼具最强攻击力与最强防御力。佛家认为众生因无明而产生执着,导致烦恼轮回。为灭度众生,佛寻找到一种终极智慧名“般若”,即空性智慧,它能破除一切无明烦恼。


以“金刚”譬喻,般若智慧犹如金刚,能摧毁世间一切烦恼,如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在我国的流传情况?


至今,《金刚经》已流传1600年,它是早期大乘佛学思想的经典,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


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时名士风流,爱清谈、爱思辨、爱艺术、爱美,崇尚虚无,好谈玄论道。《金刚经》文辞优美,内容深刻,得到时人的喜爱、追捧。渐渐地,围绕“般若学研究”形成各种派系。


而后世汉传诸佛学的几大宗派,其思想体系大多深受《金刚经》影响:三论宗·吉藏《金刚经义疏》、天台宗·智顗《金刚经疏》、华严宗·智俨《金刚经略疏》、华严宗·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法相宗·窥基《金刚般若论会释》、《金刚经赞述》。


禅宗的发展更是离不开《金刚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听闻《金刚经》而发心入道。弘忍大师三更亲传慧能《金刚经》,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彻悟,留诗为证。以后慧能弘法,亦依此部经典。

为什么《金刚经》会成为人尽熟知的经典?


对于很多人来说,提起佛教经典,便会想到《金刚经》与《心经》,甚至能够脱口而出其中的几句经典名言,人们对两部经书的熟知程度明显超出了其他经书。

根据史料获悉,这两本经典并非是传入中国最早的经书,但却是流传最为广泛、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其中《金刚经》全文加上经题共5822字,篇幅适中,易于阅读与理解。虽然篇幅不多,但却包含了全部般若的主要思想,并被视为般若部的总纲,加上翻译文字流畅易读,易于理解但述义深刻,同时又深刻解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苦恼,故历来倍受重视,弘传甚隆,被禅宗奉为立宗经典,影响中国文化至深至远。


同时《金刚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物。

《金刚经》对中国各禅宗的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各佛教宗派逐渐形成,各宗派对《金刚经》崇奉有加,天台、华严、三论等宗派竞相习诵,并按本门宗义进行阐释发散。天台宗用佛性论注解经文,华严宗以真如缘起论解释经文,禅宗更以《金刚经》作为传法心印。

非但如此,《金刚经》对禅宗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达摩西来传法伊始,到四祖道信法师之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在禅宗里的地位。六祖慧能法师因听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五祖弘忍法师、六祖慧能法师也都提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观也对禅宗经典《坛经》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坛经》中“无住为本”的思想就来源于此。


甚至有人讲:“读过《金刚经》的人,再去接触《坛经》,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金刚经》到底说了什么?


《金刚经》的核心要义是“空”。虽全篇都未见一个“空”字,但深刻地探讨了“空”的智慧: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空性,揭示世界万物的本质。又呈现出了“空”的三个层次:破除内相、外相的空,破除法空以及破除对法空的执着,最后空又非空。告诉世人不执着于世间诸相,但要行持善法而不执着。经中蕴含无相、无我、无所得的思想,帮助人们放下执着。


《金刚经》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正如《金刚经》开头须菩提向世尊发问:“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发菩提心、修习菩萨道的根本 ,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正是由于这句发问,开启了仿若“能断金刚”般的对话。


《金刚经》的主要思想便围绕着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了。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究竟无我分》


如何理解“空”


“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


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这就是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这就是俗谛。


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认为既要看到一切法“性空”的一面,也要看到一切法“假有”的一面,这样才是真正的中道义。


如何理解“无住生心”?


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的,世间的人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执著。他们总是处在不断执著状态中:执著身体,执著服装,执著情感,执著环境,执著事业,执著家庭,执著名誉,执著饮食,执著用具,执著财富,执著他位,执著友谊等等,将本来自性为空的意识执着地附着在许多外在的事物上。正是由于这种对六尘境界的执著,使六根在缘六尘境界时,六识蒙受尘劳的染污,以至原本清净的自心失去清净。 

《金刚经》的修行,就是说不执著,便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观的基础,认识到世间的缘起、无自性、空 、幻化有。因为对诸法有了如实的观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


因而经中讲到:在度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能破除烦恼;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住发心相,才能成就胜义发心;布施时,要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才能成就无限布施;见如来时,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住色身相,才能见如来真身;修福德时,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无量福德。


菩萨庄严国土,而不住庄严国土相,经曰 : “ 若菩萨心住于法,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 若菩萨心不住法,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又曰:”若心有住, 即为非住。” 


不住相的修行,能够消除心灵上的负担,使内心不受外境染污,拥有独立的心态,享受过程而非对未来结果的执念,因而便减少无谓的妄念,解脱烦恼,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这也便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要义所在。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什么意思?


一、我相


我相是四相的总称,四相是我相的分解。佛经上讲,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生命体,众生往往在这个身体的基础上,执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并且通过这个自我支配所有的思维和行动。人们总是特别爱惜自己的色身,一生奔波劳苦,衣食住行,不过都是为了这个色身服务,为了延续生命。 

众生由于我执,自性本具的智慧不能显现,又生起我见、我爱、我慢。我见就是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所以大家才经常为一件事争论不休。我爱就是关爱自己胜过关爱别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周围的一切都要为我服务。我慢就是傲慢和自高自大,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别人都不如我,即使真的不如别人,也不愿意承认。 

二、人相


是每个人的生命体都是以人身的形象出现。在性别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在民族上,又分为好多民族,比如汉族、傣族、回族、满族等等。在国家上来分,又分为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等等。从人种上来分,又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等等。正因为有了人相,有了这么多的分别,才出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才使整个人类不能和谐相处,世界不能和平安定。

 三、众生相


凡是五蕴和合的生命体,都叫众生,这就不仅仅指人类了。由于业力的不同,众生的形相可谓千差万别,从不同的受生形式上看,可以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蚂蚁蚊虫等等,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都是众生。单就人类而言,也有贫贱与富贵、健康与病弱、美与丑、善良与邪恶、高低胖瘦等等不同,正因为有了这些差别,众生之间才出现了对立、矛盾等现象,世界变得不再宁静。


四、寿者相


有情众生从生到死的一期生命过程,就称为寿者。人生虽然短短几十年,但人们都希望永久的生存下去,谁也不想死。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更不愿意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古代才有很多帝王到处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虽然这并不现实,但人们总还是抱有这种期望。另外,人们执着地希望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也是寿者相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有人希望传承自己的事业,使自己流芳百世,让后人永远记住,都是寿者相的表现。


总之,四相其实都是源于我相,我相才是产生众多烦恼的根本。因为凡事都以我为中心,就会和别人产生对立和冲突,就会患得患失,难以身心自在。佛法常讲无我,就是要彻底打破我执,斩断烦恼的根源。所以《金刚经》上才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破相的目的是令众生矫正思维,心行处灭,纯净其心,没有任何的分别执着,能够平等观待一切。


如来法是最高法吗?


不是。在《金刚经》的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中讲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见,《金刚经》是一部平等、究竟、包容的智慧经典。佛陀以一种亲和、耐心的方式,向众生揭示幻象世界的真相。

《金刚经》在当代的价值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此起彼伏、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充斥在人们的周围,在带来无尽方便的同时,消费主义文化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甚至社会舆论也在将消费与快乐相连接,把消费满足物质欲望作为自我快乐的前提。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但是由此也带来了诸多的困扰与烦恼。


超前消费、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高额消费、对已消费之物的满足到厌倦,再到对下一个消费之物的期许,甚至也有人不惜一切代价来满足对物质的渴求……欲望的易于满足,也带来了欲望的无尽,往往更容易迷失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在为物质而苦恼,求之不得,欲而不满。所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受到的干扰越来越多,遇到的困境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人们自身的欲望与贪婪之心都在发生变化,致使人们无处“安心”,无处“放心”,从而感到生活的盲目、迷茫和失落。


除此之外,无论是当下还是过去,无数人们都会被抱有期望的念头所困,这种念头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比如愿望、理想、希望等等,尽管其中的出发点都是良善的,也是向着一个美好的方向行进,但是过于执着结果的实现便是升起了“所住之心”,便会变得患得患失,烦恼缠身,失去了平常心。


而对《金刚经》的了解,恰恰可以让人们回过头来审视造成烦恼的根源,帮助人们熟知所面临困境的本质,抚慰人们无处安放的心灵,提高人们的心性修养,健全人们的精神人格,还给人一个清明澈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灵空间,从而重新看待我们的生活与周遭世界。

文:网络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