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 夏金华

上海嘉定的曹王禅寺,其前身为曹王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距今约有812年的历史。由于时事变迁,沧海桑田,关于曹王是谁的问题,诸说杂出,成为长期以来悬而未决之疑案。

综合来说,历史上关于曹王的传说有三种:(一)指曹操的儿子曹植,(二)认为是唐太宗的十四子(一说十三子)李明,(三)说是西汉丞相曹参。究竟何者为确,本文拟依据史料逐一进行研究,以求得这一问题的解决。

先说曹植,这种说法出自何时何处,殆不可考。然而,说曹王就是曹植,疑问颇多,没有坚确的证据,缺乏说服力。这是因为

(1)曹植,出身于中原,是魏王曹操的次子。据《三国志》卷二0《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曹植传》等记载,他曾先后被封为平原侯、陈思王、东阿王和临淄王等,但从未有过“曹王”的封号,史书中也未见过如此称呼他的记载。

(2)陈思王才华横溢,但一直郁郁不得志,尤其是在与其兄曹丕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宣告失败,故短命而夭,年仅四十一岁。他一生活动的区域仅限于北方地区,未曾到过江南。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上海及周边属于孙吴管辖的范围,与魏国处于敌对状态,作为魏王的王子涉足其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而,在嘉定曹王乡立祠纪念他,缺乏有力的依据,无论如何,都难以自圆其说。

 (3)推测此说之由来,很可能是因为中国佛教史上有关曹植创立鱼山梵呗的传说,以为曹植游鱼山时,闻虚空中有梵天之音,清雅哀婉,动人心魄,遂摹其音律,写为梵呗。如慧皎《高僧传·经师篇》云:

     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其后帛桥、支龠亦云祖述陈思而爱好通灵,别感神制,裁变有声,所存止一千而已。

然而,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内,并不在南方。对此传说,《曹植传》的作者有另一种说法。其中提到“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志,遂营为墓。”相传后来曹植就入葬于此。此说虽与佛教界的传说多有不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疑,即与位于嘉定的曹王祠不存在任何瓜葛。所以,将曹王视为曹植之说极有可能是因佛教梵呗的传说、加上他姓曹附会而成,所以不足为据。

接下来,讨论唐太宗的十四子——李明。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李明属于庶出,由唐太宗与巢王妃所生。巢王,即李元吉,乃李世民之兄,“玄武门之变”中被杀,后其妃归李世民所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受封八百户,寻加满千户。当过梁州都督和虢、蔡、苏三州刺史。武后当政时,迫害李氏皇族,其亲生儿子李贤也被其废为庶人,远在苏州任刺史的李明,则被扣以“通谋”的罪名,而贬往黔州,唐永淳元年(682)自杀身亡。地方官也因唐高宗盛怒之下而被“咸坐免职”。直到后来李旦做了皇帝,李明才得以平反。

从目前所能得到的史料来看,李明任苏州刺史的时间很短,据《苏州府志》记载,李明是在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出任苏州刺史的,该年改元在六月份,到永隆元年(680)十月降为零陵王,谪迁黔州,逗留苏州的时间前后仅一年零四个月。期间也并无政绩,否则历史上不可能不留下记录。这是正常现象。一位在皇帝淫威之下,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王子,明哲保身,尚且困难,怎么可能作出多少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绩呢?同样道理,对地方上没有贡献的官员,平民百姓又凭什么要将他看作是地方的保护神而烧香磕头呢?

也许有人会说,李明曾在松江造过“李塔”,为何不配有土地庙呢?但是,现存的李塔其实很可能只是“礼塔”之误,并非一定是李明建造的。而且退一步说,即使李明建过“李塔”,也不能成为他拥有香火的理由。更重要的是,《苏州府志》也没有记载在苏州曾为纪念李明修建过祠堂或寺庙,而说远在沪上嘉定的曹王祠是为祭祀李明的,显然有牵强附会之嫌。

最后,再议曹参。相对曹植、李明二人而言,说他就是曹王,理由更为充分:

  • 在嘉定及周边地区(包括南翔、彭浦、黄渡、秋浦、杨行等)确实存在(或有过)不少汉代其他著名将领的寺庙或祠堂,曹参即是其中之一,这有地方志的记载为证。如明代韩浚等人修撰的《嘉定县志》即载有汉相国酂文终侯萧公(何)庙、汉舞阳武侯樊(哙)将军庙、汉魏相国梁王彭公(越)庙、陈王庙 [传为祀逆献侯陈平]等。此外,还有英布、灌婴、纪信等。这些史料可以作为曹王是曹参的旁证,理由很简单,既然在上述地区有那么多汉朝著名将领的小庙,曹参作为刘邦麾下的一员虎将,享有老百姓奉祠香火,自在情理之中。
  • 供奉曹参神像的,除曹王乡的曹王祠之外,还有若干其它的土地庙或祠堂,其中樊桥乡的“万寿庵”,最为典型。此记载出自《嘉定疁东志》卷一九。其中云:

万寿庵,樊桥乡华亭泾西岸,供奉汉曹参,基地五亩余,房屋十五间,明弘治间建。清乾隆元年(1736)、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八·一三”役全部由国军拆充战壕材料。今之三间由沦陷时期众姓重建。

此段引文明确记录了万寿庵供奉汉丞相曹参的事实,只是不称为“曹王”而已,这座小庵在抗战胜利后依然存在。而且樊桥乡与曹王祠所在的曹王乡是近邻,这可以作为曹王是曹参的又一旁证。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曹参为何会成为嘉定曹王乡、樊桥乡等地的土地神呢?在我国土地神属于城隍神谱系统,是最下层的地方保护神。所谓“民之父母,佑我子孙”,如明代上海莘庄镇的春申君庙、市区的城隍庙(纪念陈化成)等,即是其例。为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提高曹参作为曹王乡土地神的可信度,我们还得从吴淞江潮水的由来说起。

吴淞江,为古时太湖三大泄洪水道之一。下游河道弯曲延伸,入海口又极开阔,呈喇叭状。每当涨潮时,潮水汹涌,水位陡涨,加上弯曲处潮流不畅,水势更大,经常造成水患。对此,《嘉定县志》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海在县东45里,北自黄姚,南抵上海界,环县境凡81余里,海水咸卤,而此地不异江湖,颇有灌溉之利。盖南则黄浦、吴凇江,北则刘家河,又北则大江注焉。半天下之水,皆洄沿洑激涤荡于数百里之内,故与南北独异耳!夫治水者,注之海则事毕矣。然沿海之民,岁至夏秋之间,不幸遇飓风淫雨夹潮而上,漂没人庐舍,忽皆尽故,至其时,莫不惴惴然,如虞寇至。晋湖州刺史虞潭筑垒于沿海一带以遏制潮冲。国朝洪武32年,老人朱六安具奏海患,工部遣官修筑北接昆山县,南垮刘家河,长1810丈,高1丈……

关于吴淞江潮水,当时人们认为是妖魔作怪,于是乎建造供奉古代某些英雄人物塑象的神祠来震慑潮水,如《嘉定疁东志》记有“猛将堂”一座,即供奉汉丞相萧何神像。“传说地濒海滨,江潮泛滥,萧氏创立法纪,藉以锁摄江潮,免遭灾祸。因与宝山接壤之萧泾寺、马家、东新庙以及护民等十座小庙所供之神祠属萧何,旧有十弟兄之称。”

曹参(?-前190),字敬伯,沛县人。曾为沛县狱吏,与刘邦是同乡。沛县,在今江苏省徐州市西北部,东临微山、昭阳两湖,邻接山东省,南去松江不远。秦时置县。曹参与刘邦起事后,转战中原,英勇善战,功勋卓著,西汉建立后,封平阳侯,曾任齐相九年,复从高祖平定陈豨、英布等叛乱。后又继萧何为汉惠帝丞相。他崇尚道家“清净无为”的黄老之术,极力主张与民休息,大力发展经济,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天下之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曹参,作为萧何的继承人,又有“萧规曹随”的美誉,文武双全,自然也能起到“锁摄江潮”的作用。因此,当时的平民百姓建曹王祠供奉曹参,希冀以其神力抵御潮水的侵害是完全有可能的。

此外,据明万历《嘉定县志》记载,还有另一种始于宋元间的传说。古代吴淞江地区有“江东”之称。当年楚汉相争,项羽兵败后,自刎于乌江之滨。由于他自恃天下无敌,至死不服,又无颜回见江东父老,故化为吴淞江神,不时发怒,掀起滔天巨浪,造成水灾,人们称之为“霸王潮”。为保护江边百姓的平安,人们出于“一物降一物”的心理,开始纷纷修建西汉功臣的庙宇,因此,在吴淞江两岸陆续出现了几乎所有汉将形象的土地庙,数量众多,如萧何、曹参、彭越、英布、灌婴、纪信,还有张良、陈平等,意图镇压“霸王潮”。嘉庆《松江府志》也有类似的说法:

相传项羽为吴淞江神,屡有风波之警,唐时沿江立汉功臣七十二庙以镇之。

曹王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出于侍奉曹参之说,在时间上与《嘉定县志》的记载亦相吻合。

总而言之,通过检阅古代的相关史料,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形判断,建于南宋时期的曹王祠是为奉侍西汉丞相曹参的。这个结论相对于曹植或李明来说,更为可靠。

注释

1,梁《高僧传》卷十三《经师》之《论》,《高僧传合集》第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2,出自《曹植传》,转引自张可礼《三曹年谱》第102页,齐鲁书社,1883年版。

3,关于李明的死因,《旧唐书》如是记载:“显庆中,坐与庶人贤通谋,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都督谢枯希旨逼胁,令自杀。帝深惮之。黔府官僚,咸坐免职。景云元年,明丧柩归于京师,陪葬昭陵。”

4,明卢熊撰《苏州府志》卷十八《牧首题名》,洪武十二年钞本,《中国方志丛书》(二)第702页,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

5,参见王健明《松江李塔来历初探》,《上海志鉴》1995年第二期。

6,明韩浚等修《嘉定县志》卷十四《水利考》,万历33年刊本,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

7,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嘉定疁东志》卷一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8,据有关史料统计,曹参率部总共攻克两个诸侯国、122县;俘获诸侯王2人、诸侯国丞相3人、将军6人,以及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1人。

9,嘉庆《松江府志》卷十七,《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