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老和尚精彩开示:

寺院呢,应该绝大多数都是修建在风水宝地。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中国佛教的寺院都是修在山区,都是选择一个风水形胜,比较好的山做为背景来修建寺院。因为寺院主要的功能,就是所谓“修行办道”,在佛陀时候是把寺院定位为僧众“读诵禅思”的地方:第一读诵经典,第二就是修禅。

寺院要发挥这两种功能,这个环境比较重要,一定要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在树木比较多的地方,在“避风就水”的地方,或者说“靠山面水”的地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个传统,叫“择水土而居”——哪个地方有水,我们就在哪个地方居住下来。一般来讲,有水的地方还要能够避风,如果有水当风,那一定住得不舒服,所以一定要面水、要靠山,靠山之后风就不会直接吹到建筑上来,人就能过一种冬暖夏凉的生活。

大概中国由于地理环境,做房子要避开北风,因为我们的北边就是西伯利亚,那是一个冷风口,如果不避开那个西伯利亚的冷风,我们冬天受不了,所以避寒风;但是呢,避了寒风,暖风怎么样,暖风是从南方海洋那边吹过来,到了夏天,从南边海洋吹过来还是凉风。所以一定要坐北朝南,这是中国人,或者说汉族人自古以来,做房屋选择的最佳方位。包括皇宫帝王的宝座都是采取这个方位,帝王在龙椅上一坐叫“南面称尊”,就是当了皇帝;供佛像也一样,一般寺院佛像也一定是朝南,法王的座向和人王的座向是一致的。就因为寺院的功能是读诵经典、参禅打坐,所以它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一个避风的地方,选择有水的地方,选择有森林树木的地方,所以“水边林下”,有利于我们修禅。

所谓“风水”的涵义,照我的理解——人类所居住的环境一定要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要避开强劲的寒风,然后有靠山、有好水。“靠山有柴烧,靠水有鱼米”,人类自古以来的生活无非就这两件事,有柴烧了,有鱼米了就能生存,这是一个生存的需求决定了我们生存环境的选择。所以寺院基本上都建筑在大山里,只有山里的地,才可以利于选择,想在哪个地方座落,基本上就满足你的要求。

像四祖选择的这个地方,四祖是武穴人,过去叫广济,在古代跟蕲春是一个地方叫蕲州,或者叫蕲黄,蕲春黄梅也是一起。四祖出家后,没在家乡居留,就到江西,首先是江西吉安的几个寺院住了十年,后来到了庐山大林寺,都是住在有好山好水的地方。然后家乡人知道有一个道信大师,是我们本地人,出家修行二三十年了,大家一齐到庐山去要求四祖大师回到家乡来。四祖就回到这里,在这个山里面到处查看,看来看去就选择双峰山下,这块风水宝地。这块风水宝地的特征是什么?根据四祖的传记所载,当时他老人家看中这个地方“有好泉石”——泉就是水,石就是山吗,所以就选择在这个地方建寺院。当时寺院名称叫“幽居寺”,从这个寺院的名称,我们可以想象,在四祖的时候,这个地方应该是森林茂密,泉水常流,终年不见天日,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地方,“爱此地有好泉石”所以选择在这个地方建寺院。

四祖在此定居以后,由于他得了三祖的衣钵,得了释迦牟尼佛的亲传,慢慢影响扩大了,很多喜欢学禅的人不远千里,来此问道参禅。不到几年的时间,这里就住众500多人。我们想一下,那个时候要住500多人也要很大一块地方;500人一起住在一个地方看来是有些困难,首先是要那么大的锅,要那么大的饭堂,要那么大的住宿的地方,当时寺院制度还没有现在这么完备——又有上殿,又有上堂,又有斋堂……当时寺院肯定还是一个简陋的,只有寺院雏形的几座建筑。500众不可能聚居住在一起,而是在山上各个角落结茅而居;只是到了一定的时候,集中到幽居寺听四祖讲法,讲完法还回到自己的小茅篷。生活问题怎么解决?就靠自己耕种,自食其力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四祖提出了“坐作并重”,两件事都要重视——坐禅是我们的本分事,作务解决生活问题,所以四祖寺选择这个地方。

现在看起来,因为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变迁,大树没有了,虽说看到山上还是满目青山,不过都是小树,千年古树在这山上几乎找不着。1000多年来的变化,尤其最近几十年的变化太大了,把祖宗留下来的资源几乎都消耗殆尽了。所以,要说四祖寺现在的特别好的风水,还未必,因为环境改变得太快了,四祖寺太暴露了,老远就看到寺院的房屋;一般来讲,老远只看到寺院周边,或看到房屋之间的树木,看不到寺院的房屋那才是真正的好地方,现在这样的地方几乎没有。老远就看见那么一片房子,都是“黄瓦红墙”,像什么“森林茂密,古木参天”这样的描述很少很少,因为没有了这个环境了吗!

至于说佛教有没有讲风水的书?因为风水是共法,不是不共法,风水是个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从佛教教义来讲,佛陀是禁止看风水、算卦、算命这些活动;假设我们修行人过分地想到风水的重要,想到环境的重要,想到一切事情都是外在重于内在的,这于修行不利。

佛教的根本宗旨,一切以为心主,我们的山门口就写了四祖的法语:“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都是讲的这个心。风水再好,我们不能够把握自己的心态,风水好也代替不了明心见性、了生脱死、成佛做祖这件事。所以佛教里没有风水学这样的书,只是把风水做为在修建寺院的时候的一种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一次性的,这个寺院选址修建好后,历朝历代都在这里,这个寺院很少因为有这里风水不对就搬个家的情况。这个风水选择,也要有大祖师世出世法都能圆融无碍,既重视风水又不被风水所左右;还是一切事以心为主,以人为主;人是一切事物当中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我讲了半天,从佛教来讲:还是以心为主。风水是死的,人是活的,住在风水好的地方,不见得每个人都是高僧,相反风水差一点的地方小庙,也能出一些很优秀的人才,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情。

所以佛教对风水来说,既要重视居住环境的选择,这就是风水的意识;更要重视我们人的智慧的开发,精进努力、坚持不懈地在修行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去。接下来就是“心能转物”,而不是“心被物转”,如果过分得重视风水,就是“心被物转”,最后成了物是主人,心是奴隶,人的主动性就没有了,人的这种优势就被淹没在次要的,基本上是属于相对稳定的外在环境当中。应该说,外在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我们的心是瞬息万变的,瞬息万变的心把握不好,风水再好无济于事。我讲的最重要的是以心为主,居住环境的选择不可忽视,做到这样就可以了。

讲一点这个现成的话,我们师父虚云老和尚一生修了很多的庙,在他行李当中,除了有衣服呵、经书呵、应用的日用品外,还有一个观察地形用的罗盘,有这么大的一个罗盘,(老和尚用手比划了一下,约一尺二寸),老人家很重视选择居住环境。世间的人都希望居住在风水宝地,难道老佛爷就不希望居住在一个风水宝地吗?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居住环境也相当重要。所以两者一定要辩证地来看,不可把一切活法看成死法,要把一切死法看成活法了,风水才有用。

文:整理于网络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