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书愿文 竹丝编智慧

——记竹编《文殊师利发愿经》

曹王禅寺文殊智殿,中央塑有一尊庄严的鎏金文殊菩萨像,右手持宝剑,左手捧经书,坐于木雕狮子上,威严肃穆。文殊师利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二胁侍之一,在佛教经论里,是智慧的代表。人们常说,菩萨手持的宝剑正是一把智慧之剑,可以斩断世人的三千烦恼丝,启发无量的心智。

既然文殊菩萨具有如此甚深的智慧,人们会问:他的智慧是从何而来呢?这可以从他身后的一卷经文中,窥见些许消息。文殊像后壁,悬挂的一帧竹编《文殊师利发愿经》,全文共899字,以偈文的形式,宣说了文殊菩萨以自身的智慧,弘法利生的誓愿。如经文所记叙:“……严净佛刹海,度脱众生海,分别诸业海,穷尽智慧海,清净诸行海,满足诸愿海,悉见诸佛海……。”,文殊菩萨正是以这样的精神才成就了自身的圆满德业。

而且这副竹编作品充满创意,是传统书法艺术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珠联璧合之作,并于2012年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最大竹编书法作品”称号。整副竹编长5.5米,宽1.23米,书法原迹出自江苏籍书法家张志勇先生之手,制作工艺采用我国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四川竹编,这种工艺曾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展示,受到国内外好评。

竹编所用的材料,为四川中部地区的慈竹。慈竹又称义竹、慈孝竹、子母竹,多丛生,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尤以四川、云南等地最佳。这种产于山中的慈竹,内实而节疏,形紧而细,质地坚固,又极富韧性。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且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利用。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慈竹赋》中提到:“广汉山谷,有竹名慈,生必向内,示不离本,修茎巨叶,攒根沓柢。……”,北宋黄庭坚《慈竹》一诗:“门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涧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覆短茎,枝叶不峥嵘。……”,说的就是它。

从品质极好的慈竹中,精选1000多公斤,由熟练经验的篾匠经过数十道工艺加工成800克竹丝。竹丝细密的程度达到了一厘米的竹条,可以分成16根竹丝,制作过程复杂细致的程度可想而知!有了这些精致细密的竹丝之后,工匠们以张志勇先生所抄经文为摹本,制作出底胎。然后,由十几名技工运用四川竹编独有的挑、破、压、拼等传统技术,在底型上一步步将竹丝编织成文字。

在编织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颜色各异的竹丝相互组合,达到原有书法的效果,而且竹丝与竹丝之间,看不到任何的缝隙,紧密无间,还不能有一点差池,以避免竹丝材料的浪费,乃至因与原型不符合而重新返工。工人们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最后才全部编织完成。

如果凑上前去,仔细的观察,我们是看不出竹丝的纹路,书法的美感通过不同的竹丝充分呈现了出来,实在不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人们在礼拜文殊菩萨的时候,欣赏着俊秀的书法、优美的经文,自然而然身心得到净化和启迪。竹编《文殊师利发愿经》,创造性的融合书法艺术与竹编工艺,使民族传统艺术和工艺得到继承和发扬,宗教精神与民族艺术相得益彰,这本身不失为一件富有智慧的创举!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