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楞严经》尚未踏足中华大地的遥远岁月里,它已在印度的土地上声名远扬,其传播历程仿佛一部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史诗。这部经典在印度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挑战,但其深厚的教义与智慧始终吸引着无数修行者前来探寻。

《楞严经》的来历源远流长,它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息息相关。佛陀以其“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的神奇能力,将教义广泛传播至天上、人间乃至龙宫。据《海龙王经·请佛品》所记,佛曾在灵鹫山讲法,海龙王亦亲临聆听。深受教化的海龙王在听完佛的讲法后,盛情邀请佛陀前往龙宫继续讲法并接受供养。在从陆地通往海底龙宫的途中,海龙王幻化出三道宝阶,佛陀及其大弟子们便踏着这宝阶进入龙宫。在龙宫中,佛陀讲授了《十善业道经》。据历史记载,龙宫藏有诸多在人间难得一见的大乘经典。

释迦牟尼佛涅槃七百年后,印度的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开始出世,致力于弘扬佛法。因其行解证悟的卓越成就,龙王恭敬地邀请他到龙宫说法。在龙宫中,龙树菩萨目睹了卷帙浩繁的“龙宫大藏经”。在说法之余,他翻阅这部大藏经,意外发现了《楞严经》,并惊叹其稀有与珍贵。为了人间众生,龙树菩萨凭借超凡的记忆力将整部经文默诵下来。回到人间后,他将这部经文诵出并记录下来,献给了国王。国王将《楞严经》视为稀世珍宝,珍藏于宫中,并严令禁止外传。

公元580年,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侣抵达中国,听闻东土有位被誉为“小释迦”的天台宗智者大师,遂决意登门拜访。两人相见后,交流甚欢,彼此都感到十分愉悦。印度僧侣告诉智者大师,他所弘扬的天台止观中的三种观照观点,与印度《楞严经》中的意趣不谋而合。

智者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天台止观,成就非凡,自然对这部未曾谋面的《楞严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研读《妙法莲华经》时,对经中提及的“六根功德”的来源产生了疑问,于是向这位印度僧侣请教。印度僧侣表示《楞严经》中对此义理的阐述非常详尽。

智者大师渴望能尽快阅读《楞严经》,于是恳切地请求这位印度僧侣设法将这部经典带到东土。印度僧侣离开后,智者大师心切求法,特意在浙江天台山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向西方印度的方向,虔诚礼拜。他持续礼拜了十八年,殷切期盼《楞严经》能早日传至东土。

然而遗憾的是,这位一代佛门龙象智者大师,于公元597年圆寂,终究未能亲眼见到这部经典。

后来,印度天竺国的一位杰出法师,名叫般刺密谛,他听闻了智者大师为求得《楞严经》而连续十八年虔诚礼拜、不惧寒暑的感人故事。这份坚持与执着深深打动了般刺密谛法师,使他对智者大师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同时也坚信这部经典与东土的众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别的法缘。

于是,般刺密谛法师下定决心要将《楞严经》抄录出来,并计划秘密携带到中国。然而,命运多舛,当他试图跨越边境时,被驻守的官吏搜查出经书并予以没收,导致他无法按计划前往中国。尽管遭遇挫折,般刺密谛法师的弘法之心却未曾动摇,他立下誓言,无论面临多少艰难险阻,都一定要将《楞严经》传入东土。

经过一系列考验与磨难,般刺密谛法师在第一次尝试时于国境被官吏查出经文,遗憾失败。第二次,他决心背诵全经,然而长途跋涉的疲惫使他在极度疲乏中忘却了经文。这两次的挫折并未动摇般刺密谛法师的决心,反而使他更加坚定要将《楞严经》传至东土的信念。

为了达成这一宏愿,般刺密谛法师采取了超乎常人想象的行动。他将经文书写在极细的白布上,然后割开自己的臂膊肌肉,将经文塞入其中,再将伤口缝合。在没有现代医疗技术的时代,这样的行为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忍耐力。然而,般刺密谛法师为了众生,毅然决然地承受了这样的痛苦。

终于,在公元8世纪左右,般刺密谛法师成功渡海来到中国。那时正值唐朝中宗皇帝继位的神龙元年初,即公元705年。他抵达广州时,恰逢宰相房融在此地负责政务。房融是佛教居士且受过菩萨戒,对法师的来历极为重视,于是将般刺密谛法师安排在制止寺居住。法师剖开手臂,取出经卷,经文才得以重见天日。

《楞严经》的正式翻译始于唐朝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地点为广州的制止寺。这场翻译工作由般剌密谛法师担任主要译职,他负责将经文的核心意义转述给北印度来的弥伽释迦法师,由后者进行语音的转换。同时,怀迪法师负责验证翻译的准确性,确保经文的精髓得以完整保留。而房融宰相则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文学造诣,对译文进行润色和修饰,使得《楞严经》的文字典雅优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完成《楞严经》的翻译后,般剌密谛法师匆匆返回印度。他向印度国王坦诚地表示,《楞严经》已被他秘密送至唐朝,并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罪责。

房融宰相将这段感人的事迹以及《楞严经》的译本整理成奏折,呈献给朝廷。随后,禅宗北宗的神秀大师在入宫弘法之余,抄录了《楞严经》的文本,并得到了房融宰相家中收藏的原本。自此,《楞严经》开始在世间广为流传。

古人为了传播佛法,不惜牺牲生命,历经千辛万苦才将《楞严经》传至中国。这部经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佛法的精髓所在。有《楞严经》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因此,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部经典,将其视为佛教在人世间正法的象征。虚云老和尚也曾强调,《楞严经》几乎涵盖了所有佛法,无论研究佛学还是哲学的人都不可不深入研究。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老师,我们可以暂时依靠《楞严经》来学习,这部经典就是我们的良师。

文:整理于网络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