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唐时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俗家时,闻《金刚经》有悟于心,后参五祖弘忍大师,得法之后,隐居猎人队中一十五载。高宗仪凤元年正月八日,惠能大师至南海法性寺,开东山法门,大弘禅法,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大师的真身,至今供奉于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六祖一生法缘阔达,利生事业广大,除了师父五祖的弘传,还有其师兄和弟子的相助,其中最重要的三位是神秀大师、慧安大师和惠明禅师。前两位都是当时享誉天下的国师,而惠明禅师就是当时为护衣钵追下山,经六祖点化而明心见性的武僧。

传法的第一位弟子 惠明禅师昔日,五祖大师传法六祖后,就不再出来讲法,大家以为五祖生病了,五祖却说:“法已南去。”“谁得?”“卢行者。”五祖为六祖的弘法做了最初的铺垫。

佛教兴旺之后,从四祖道信这里开始培养了一支武僧团,惠明禅师就是这个武僧团的首领。他是前陈皇帝之孙,在《坛经》里说他是四品将军,也有史书记载说,他是三品大将,因他出生皇族,所以有机会亲近到四祖道信大师。


五祖弘忍得祖师位之后,四祖咐嘱惠明要护持佛门、护持五祖。也就是说,这位惠明禅师一共亲近过三代祖师,从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到六祖惠能大师。


当惠明禅师知道五祖的衣钵已经不在的时候,赶紧带人下山追赶,虽然当时他已经七十五岁,但因为平时习武,仍然步履矫健,疾驰风生,所以最先追上六祖。


《六祖坛经》中也记载了这一情景。惠明禅师追到六祖,看到衣钵放在石头上却拿不动,心想必有缘故。于是,对着丛林大声喊道:“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于是从丛林里走出来,于磐石上结跏趺而坐。他连忙上前作礼,说道:“请行者为我开示法要!”


六祖道:“你既为法而来,那就请你现在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听我为你说法。”他静心良久。六祖问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禅师当下大悟,遍体流汗,悲喜交至,涕泣滂沱,顶礼数拜。但是,他心里还有疑问,于是问道:“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六祖道:“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却在汝边。”


惠明禅师这下心里彻底踏实了,说道:“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惠能大师从树丛里出来为他开示心要。毕竟惠明禅师亲近过四祖,又亲近五祖,所以有很深的佛学功底。这时候听到六祖这样直指,顿时寒毛直竖,通身大汗,然后痛哭流涕、泪流满面。他说我过去一生当中苦苦所参,没想到在您老人家这里一见本来面目,所以向六祖顶礼。一个七十五岁的老和尚,对一个二十四岁尚未现出家相的六祖顶礼、拜他为师。


然后他问六祖:“师父,我下一步该怎么走呢?”六祖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他得到师父的点化之后下山,把还在追赶的人引去了其他的方向,之后就依六祖的嘱托去到袁州的蒙山住了下来。


后来住寺,接引众生,而这个时候六祖按照师父所咐嘱的 “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还在猎人堆里隐居,也是待机缘成熟了再出来教化众生、弘化大法。

十五年后,机缘成熟,六祖来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说“风吹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惠能大师却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法性寺印宗法师听他的言语便问:“听说法已南来,是你吗?”惠能大师就把衣钵拿出来,一番交谈之后,印宗法师为六祖剃度、授戒,然后马上就拜六祖大师为师。


由此可见,佛教是没有我执的,法为最上。

惠明禅师后来听说六祖大师已经出来弘法,就把所有弟子都遣往岭南去拜六祖大师,实际上就为六祖大师铺垫好了,惠明禅师为了不与师父的名讳重复,改名为道明。六祖大师对这位弟子的感情也很深,日后听到惠明禅师圆寂的消息时,亲自到江西主持圆寂法会。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公元586—672年),鄱阳人,陈宣帝之裔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志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卢曰:“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卢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惠明,以避六祖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

两位国师师兄的举荐

唐朝时,武则天与中宗曾经下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可见慧安与神秀大师都是当朝所重的一代宗师。


神秀大师(公元605-706),世寿一百零二岁,比惠能大师年长三十五岁。根据唐朝张说所作《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说,神秀在弘忍门下“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可见神秀大师同样深受五祖器重。


后来唐中宗即位后,对他更是礼敬有加。其间,神秀大师几次想要告老还乡,但中宗都以弟子之礼,表示自己「归心释教,载伫津梁,冀启法门,思逢道首」,再三恳请大师莫作还乡之想。


于是神秀大师在洛阳、长安大弘法化,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直到神龙二年二月在洛阳天宫寺示寂,驸马公主,咸设祭文,并敕号「大通禅师」,是为禅门中得到谥号的第一人。

慧安国师


慧安国师(公元582—709年),五祖门下十大弟子之一。慧安国师于隋文帝时就已出家,他相貌端雅,不染俗尘,修学法门无不该贯。隋大业年中,会集庶民,开通济渠,饥殍相望,师以乞得的食物救济病困。唐贞观年间,于黄梅山参谒五祖,遂得心旨。

武则天待慧安禅师与神秀禅师一样,同等尊以师礼。


有一天,武则天问慧安国师:“你多大年纪了?”


慧安国师说:“我记不得了。”


“怎么多少岁数你都记不得呢?”

安国师说:“生死之事,其若循环,环无其竟,应何计数?”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都是五趣轮回、六道轮回,如环无端,如何能以数计呢?中宗神龙二年,帝赐紫衣,尊以师礼,延入宫中,供养三载,备受尊崇。


这两位贵为国师的师兄对六祖惠能大师同是推崇,因此,对于皇帝的诏请,慧安和神秀大师一致上表辞让,他们说:“南方的惠能禅师,曾经接受弘忍大师的衣钵传法,佛心印可,理当诏请他入京问道才是。”这让我们看到佛法里的无我精神,以法为重,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不仅如此,神秀大师也曾屡次请人带信,派人迎请惠能大师北上传法,甚至几次上表,向朝廷荐举。只是,惠能大师每次都称疾固辞,他自谦说:“我形貌丑陋,身材矮小,如果到北方,北方人身材比较高大,见到我丑陋的样子,反而不信佛法,不如我不去。”


所以,在《宋高僧传》里评论说,神秀禅师与惠能禅师的德行,可以说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


图文:网络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