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简介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10卷。
此经的译者般剌密谛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义。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楞严经》,原藏于龙宫,胜龙菩萨到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披阅之下,叹为希有,遂默诵而出,录呈印度国王,国王视其为国宝,严禁外流。
公元580年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智者大师,谈到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师对素未谋面的《楞严经》倍感渴仰。印度僧人走后,智者大师求法心切,在他所住的天台山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向西方印度竭诚地礼拜了十八年。
后来,般刺密谛尊者听说东土智者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不畏寒暑整整礼拜祈请了十八年。这令他深深地感动和钦敬,他觉得这部经和东土的众生,必定有殊胜的法缘,因此决定要把《楞严经》带到中国。
般剌密谛尊者,弘法愿深,两次冒险,思送中国以求宏扬,不幸皆为关卡查禁,尊者乃费数年时间,以蝇头小字书于腊纸之上,剖膊藏于肉中,方得过关航海而来,于唐神龙元年抵达广州,随被房融请于制止寺,并将此经译成华文。
《楞严经》每卷都在讲什么:
卷一
一、圣众云集,波斯匿王请佛
二、阿难平等行乞,遭遇摩登伽女之难
三、文殊领命救护,世尊征询心目所在
四、阿难对自心的七种错误认识
五、超越生死轮回,心须认清的两种根本
六、妄想识心非是真心,乃生死流转之根本
七、借盲人有心而喻灯同眼,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八、借客人不住而喻尘摇,现验见性常住无动
卷二
一、色身虽变而观河之见无改,显能见的自性,不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断灭
二、众生颠倒,妄认外物为自己,不知身心世界,都是真心所幻现
三、真心自然没有生灭去来,而你的能见自性,同样也没有可还之处
四、外境有大小、内外、远近之分,而见性却不会随着外境而有伸缩变化
五、所有一切都是自性真心所幻现,没有谁是真心、谁不是真心的问题
六、能见的自性,不是自然而有,也不是因缘所生
七、众生轮回世间,都是两种妄见所致: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
八、能见的自性,不是合和而有,也不是不合和所生
九、五阴元本就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卷三
一、六入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二、十二处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三、 十八界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四、 地水火风空见识等七大种性,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五、 阿难说偈赞佛
卷四
一、把本觉妙明的体性妄立为所明的对象,就妄有了世界、众生、业果等三种颠倒的相续
二、世界万象本是虚妄,实无生灭去来,更无相容与不相容、以及是心非心之说
三、妄生本无因,妄灭亦无所从,但断三种相续之缘,狂心停歇就是正觉真心
四、发菩提心的第一种决定义理: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认清身中的五重浊乱,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五、发菩提心的第二种决定义理:汝等当弃捐诸有为相,审详烦恼根本,认清六根是众生与世界缠缚在一起的结系,使六根清净,伏归元真
六、闻性不会随着声尘的生灭而有无,如果能弃生灭守真常,常光显现,就是无上正觉
卷五
一、根尘同缘,脱缚无二,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就是无漏的涅槃
二、六根之结开解,一根之说亦亡,就能返归为清净的真心
三、二十四位大弟子各自陈述所修行的法门
卷六
一、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二、文殊师利对二十五圣所修法门的评述
三、四种清净明诲,断除杀盗淫妄,摄心入三昧
卷七
一、建立楞严道场的规则
二、佛宣说楞严咒
三、楞严咒的功德
四、众生颠倒、世界颠倒的成因
卷八
一、修证三摩地,灭除颠倒的成因,必须经过的三种渐次
二、从凡夫到成佛所要经历的五十五圣位
三、内分外分的妄习,决定了众生在六道中升坠
四、十习因与六交报是地狱的成因
五、十种鬼道的众生
六、十种畜生道的众生
七、十种人道的众生
八、十种仙道的众生
九、欲界六天
卷九
一、色界天
二、无色界天
三、阿修罗道的众生
四、总论七趣
五、魔众扰乱修行者的原由
六、色阴区宇不应执着的十种境界
七、受阴区宇的十种错误认知
八、想阴区宇的十种天魔
卷十
一、行阴区宇的十种外道邪见
二、识阴区宇的十种偏差
三、五阴的根本与灭除次第
四、受持《楞严经》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