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忘失菩提心,

轻则懈怠废弛,

重则道心全退。

大乘修行人利益众生,

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

我们常常说到和听到“发心”这个词,相信有很多人都似懂非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何谓“发心”。

当人需要帮忙,这时我们生起帮助他的这个念头,这就是发心。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动机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心。

发心也可以分很多种,包括世间发心、颠倒发心、自私的发心和为利益大众而发心。
世间发心

如果行持善业的动机是为了、名声荣誉、消 灾除病、世间的荣华富贵的话,那就是虚荣心的发心,也就是世间发心。

之所以称为世间发心,是因其缺乏了出离轮回的决心,少欲知足的精神,其目的只是在人间得到快乐。它虽然也在行持善业,但由于在发心中有虚荣心、贪婪心,动机里面没有出离轮回之想法,导致无法走向解脱和觉悟的精神领域。

世间很多人的发心都是处于这种状态,所以不能称他为殊胜发心。为病人、贫困者举行慈善虽然好,但如果动机不良,没有认识到帮助他人的真正动力、目标的话,发心则称为为了帮助而帮助,利益不是很大。

颠倒发心
为了自强、升职、占有别人的财产,或是为了得到世间的神通、打败敌人和取得地位而行持善业,即颠倒发心。颠倒发心是邪念,即不正当的意念行持善业,不但跟解脱、觉悟没有关系,还制造更多的恶业,使人变得无恶不作,故谓颠倒发心。比如有的为了战胜敌人、占有他人的财产而修行,导致善法变成恶业。因为善的根本不在于善本身,而在于其动念和对善的认识。

自私的发心

有的人虽然为了觉悟本性或离苦海而积善积德,但他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为,不为众生。甚至不知道众生是他曾经的父母,所以说他只顾着自己,不顾他人。以此追求觉悟、无我的智慧,成为小乘佛法的发心。小乘佛法的行者们也许不记恨仇人,但这不代表他认识了芸芸众生是前世的父母,不知道这一层面,就无法发出真正的菩提心。

为利益大众而发心

这种发心是在知母、念母、报恩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发心。首先他知道我们与芸芸众生曾有过父子、母子、夫妻、朋友等各种关系。这些众生在做我们父母时,尽心尽力照顾我们,抚养我们成长,对我们恩重如山。现在他们想享受快乐,但不知快乐的根源是什么。他们不愿意受苦,但不知道如何才能不受苦,为了避免痛苦造就了更多的苦难。对自己的未来,对善恶十分的盲目。我们用我们的慈悲感化他们,让他们知道苦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快乐等等。

目前的我们尽管帮助不了他们,引导不了他们,但今天做不到不代表以后做不到,为了他们精进修行,充足力量再去度化他们,这就是大乘佛教利益众生的发心。

佛教所指的发心有多种

有发起修行的心,求解脱的心,但是最为广大的是“菩提心”。所以,同样说发心,一般是指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

有了这个愿力,就能生生世世引导我们好好修行,不至于堕落。这是世间最大的利益,一切世间的善业都不能比。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修行人利益众生,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

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发心,一辈子都在发心,这才是真功夫。我们做不到,说明功夫不够、不深。 

 文:网络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