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的菩萨,他的智慧第一直接表现在对净土法门的深信,行门当中就叫“一行三昧”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中,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昔莲宗四祖法照大师(唐代公元747-821)朝礼五台山,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菩萨。

菩萨也是开示劝修念佛法门

【照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法照大师到文殊、普贤两位圣者面前顶礼,接着就问:末法时代的凡夫,“去圣时遥”,离佛去世的时间很遥远了,善知识也越来越少,而众生的垢障尤其深重,“佛性无由显现”。

佛法浩瀚,有八万四千法门,不知道末法时代的凡夫修行哪种法门最为关要呢?希望两位圣者能断除我的疑网。


文殊菩萨接着怎么回答呢?


【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文殊菩萨回答说:你现在念佛正是时候,正是当机。一切修行的法门,都不如念佛、供养三宝这样“福慧双修”。

念佛、供养三宝这二门最直捷、最关要。憨山大师在《憨山老人梦游集》中讲“福慧双修之行。修慧在乎观心,修福在乎万行。观心以念佛为最,万行以供养为先。是二者,乃为总持。”跟文殊菩萨这里讲的一模一样。

【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这里文殊菩萨就讲:我自己在过去劫中,就因为观佛、念佛以及供养的缘故,所以现在得到了一切种智(按:可见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禅定,乃至最后诸佛佛果的功德,都是从念佛而生的。

因此就可以知道,念佛是诸法之王。你应该念念去念无上法王,念念要念佛,不要休息、不要间断。

【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法照大师接着又问文殊菩萨:“应该怎样念佛呢?”

文殊菩萨回答:“你要相信,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他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净念相继,无有间断。这样念佛,命终之后决定往生,而且往生之后永无退转。”

【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为授记莂。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这时候文殊、普贤两位大圣各自伸出金色手来给法照大师摩顶、授记:“你因为念佛的缘故,不久就能成就佛果。乃至其他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如果想最快速成佛,没有能超过念佛法门的。通过念佛法门,可以速证无上菩提。”

这里文殊、普贤两位圣者菩萨告诉我们,念佛法门可以说是成佛最迅速、最快的法门。而文殊菩萨本身也是这样给我们示现的。

《文殊发愿经》中文殊菩萨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文殊菩萨得益于念佛法门

“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文殊菩萨过去是怎样因为念佛而得到一切种智的呢?

这在《观佛三昧海经》中有介绍:

【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已,文殊菩萨复告大众言,过去宝威德如来时,有长者子,名曰戒护。在母胎时,受三归依。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安行徐步,足下生华,有大光明。见已欢喜,为佛作礼。礼已谛观,目不暂舍。一见佛已,即能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已后,恒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

从是已后,即得百万亿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旋陀罗尼。既得此已,诸佛现前,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

时彼童子受三归依,一礼佛故,谛观佛相,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即我身是。】

文殊菩萨告诉大众,过去宝威德如来的时候,有长者子名叫戒护,也就是文殊菩萨宿世的名字。这位长者子从小信佛,在母胎的时候就受了三皈依,到了八岁的时候,父母请佛来家里供养。可见这位长者有大福报,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

这位文殊菩萨的前身戒护童子,见到佛“安行徐步”,足底下生出莲花,有大光明,所以就非常欢喜,顶礼佛陀,之后眼睛就一直盯着佛看,一直观佛,眼睛没有片刻离开。“一见佛已,即能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见佛的功德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从此以后,因为最初见到宝威德如来,种下了见佛的因,接着后面戒护童子就不断“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从是已后,即得百万亿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旋陀罗尼。既得此已,诸佛现前,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得到了首楞严三昧。

“时彼童子受三归依,一礼佛故,谛观佛相,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观佛色身。”这位戒护童子最初就是因为“谛观佛相,心无疲厌”的因缘,因此后面可以值遇无数诸佛。

一个八岁的童子,一直不停地、目不暂舍地谛观佛相,产生信心、欢喜心,这样后面就能值遇无数佛,更何况系念,具足思维,观想佛的色身呢?“时彼童子,岂异人乎,即我身是。”这位戒护童子是谁呢?就是现在的文殊菩萨。

这样我们根据《观佛三昧海经》就知道,当初文殊菩萨也是因为念佛法门而得益的。

文:网络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