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严的往期回顾
《华严经》基础信息
憨山大师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莲池大师说:“华严,天王也;诸大乘经,侯封也;诸小乘经,侯封之附庸也。”虽然地球上所拥有的《华严经》只有一小部分,却依然被誉为“经中之王” 。《华严经》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经的基础信息。
一
世尊初成正觉,所说的第一部经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就被称为“华严境界”。佛陀不离菩提道场,三七日(三个七日,就是二十一天)在禅定中升到“忉利天、帝释天、夜摩天、兜率天”等等不同层次天界,为界外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解释无尽的法界,阐述成佛的经验。“四十一位”不是说只有四十一个菩萨,而是指菩萨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位,十地是十圣位,加等觉共四十一位。每一阶位有恒河沙数之多的菩萨,他们是《华严经》的听众。
不是佛陀吝啬不给我们讲,实在是《华严经》所开示的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无论所讲内容还是传播方式,都远超人类的想象,就连二乘人也不见不闻,何况我们哩?所以,因为南阎浮提的众生根机不够,受持不了,这部经被当时的听众之一大龙菩萨汇集起来,珍藏在龙宫中,等待具足机缘的取经人。
二
龙树菩萨从龙宫诵出《华严经》
《华严经》与南阎浮提众生的因缘,一等就是七百多年,直到龙树菩萨降世。
佛陀曾亲口授记龙树的诞生,在很多经中都有记载。公元一世纪中期,龙树菩萨应言而生。龙树菩萨是复兴大乘佛教的第一位经义论师,被尊为“第二释迦”、“八宗共祖”。他的一生也是非常传奇(“酷酷的龙树菩萨”),曾经还差点还修偏了。
龙树出家后,只用了九十天就把三藏十二部经全都读遍并且通晓奥义,觉得佛理也不过如此,就准备自己开宗立派了。好在大龙菩萨知道他就是那位有缘人,把他请到龙宫,开七宝藏,发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授之龙树”,其中就有《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在龙宫里面有三本:上本、中本、小本。
它的篇幅有多大?
佛学世界观中,我们生存着的宇宙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构成一个“大千世界”。
古印度记载经典以“偈”计算,一偈四句类似古诗。
而《华严经》的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也有“十万偈,四十八品”!
什么是“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就是一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把所有的土地碎为微尘,它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的偈!把一四天下所有的土地碎成微尘,有那么多品!这篇幅已经不是我们能想象得出的了!
龙树菩萨在这里知道了佛法浩如烟海,之前了解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哪里来的自信?回归正途的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如饥似渴地读了九十天,证得了无生法忍,准备回来弘扬大乘。由此,《大方广佛华严经》就这样来到了南阎浮提。
因为《华严经》的上本和中本都不是南阎浮提众生心力能受持的,所以龙树菩萨就诵出了小本,中国所翻译来的有三十九品,共八十一卷,这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恢宏了。
三
三个译本
今日中国流传的《华严经》译本有晋译六十卷、唐译八十卷、唐译四十卷。
佛驮跋陀罗译《六十华严》
最早的译本是东晋时期佛驮跋陀罗翻译的《六十华严》。418年,佛陀跋陀罗(觉贤三藏)召集了100多位当时社会上的精英开始翻译《华严经》。最初翻译出来的其实只有五十卷,因觉不太完善,最终把这五十卷改分为六十卷,前后一共用了四年之久,也即《六十华严》,一共有三万六千个偈诵。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
距《六十华严》面世200余年后,唐代的实叉难陀翻译出了《八十华严》。实叉难陀汉语叫“学喜”,是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人。当时是武则天当政,礼请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担任国师。法藏大师素以弘扬《华严经》为主,但大师深感《六十华严》从法理上来说不够完备。武则天下令在全国搜寻,最后探听到于阗有完备的梵本,就专门遣使者到于阗把梵本请回来,顺道也把精通《华严经》的实叉难陀请了回来。
大约在695年,实叉难陀在洛阳宫庭里的大遍空寺开始和菩提流志、义净大师一起翻译《八十华严》,历时四年,此本增加到五十三万八千多字。《六十华严》只有八会,《八十华严》增加到九会,两个版本一共相差一会五品,唐译文更加详细,品目上分得更细。
武则天阅览了《八十华严》之后,非常欢喜,御笔题就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千百年来至今我们还在念诵。《八十华严》距今也有1300多年了。
般若法师译《四十华严》
第三个版本也是唐代出现的,是般若法师翻译的《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其实只是前面二种译本里面的一品,叫“入法界品”。《六十华严·入法界品》,其实是从四十四卷开始的,一直到六十卷,一共用了十七卷来阐释。而《八十华严》是从六十卷开始到八十卷结束,一共用了二十一卷的篇幅。般若法师翻译的“入法界品”一共有四十卷。
般若法师翻译《四十华严》也用了三年时间,距此前《八十华严》翻译的时间接近100年,距今约1200多年。后期澄观大师把这二个版本进行了融合,取《四十华严》补《八十华严》的不足,最后形成了八十一卷的《华严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华严经》就是八十一卷,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版本。
四
关于《华严经》的注疏
自晋唐经文翻译以来,历代祖师研究本经者众多,且留下了不少论著。但由于卷帙浩繁,能够从头至尾随文解释的注疏却并不多见。现在流通于世,可以指导我们研学《八十华严》的注疏主要有两部,华严宗四祖澄观法师的《华严经疏钞》和李通玄居士的《新华严经论》。
唐圣历二年(699),八十卷《华严经》在长安由实叉难陀和法藏等人共同译成。不久,李通玄(635- 730)于开元七年(719)春携新译《华严经》隐于太原方山潜心研观,著《新华严经论》四十卷,于华严宗学系以外,别出《华严经》解释新意,成为《华严经》注疏的重要著作。
李通玄还著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等。
华严宗四祖澄观法师(737 - 838),遍学诸宗而归心华严,从唐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4 年,在五台山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后又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解释疏文。后世把疏、钞合刻,称《华严经疏钞》。澄观法师还参加了《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新译,与般若三藏共同译出《四十华严》四十卷,并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
后世研读《华严经》,多参考澄观之《疏钞》和李通玄之《新论》,并且为了阅读之方便,对于李通玄《新论》,先后有唐代志宁和宋代慧研,会论入经而有《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对于澄观大师之《疏钞》,宋代晋水净源会疏入经而有《华严经疏注》一百二十卷,明代妙明又会钞入疏而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八十卷。清代福建鼓山为霖道霈禅师会录澄观《疏钞》及李通玄《新论》而有《华严经疏论纂要》一百二十卷。
五
华严奥藏在净土
《华严经》与净土念佛法门渊源甚深。如来一代时教,佛陀说法的唯一的根本的宗旨,无非是让众生解脱生死,证入涅槃而已。这是佛陀的根本目标之所在。佛陀证道以后,所说八万四千方便法门的目的,无非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标作铺垫,作准备的。而《华严经》中所宣示和导归的净土法门,如众水之朝东,如群星之拱北,其余的所有一切法门,无一不是指归净土之法。
《华严经》中,念佛法门具摄“华严奥藏”分三个界面展开:第一是六相,第二是十玄门,第三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同一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同一事物中,六相都是相辅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称为“彰显法界缘起,无尽圆融之法”的一个标志。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就具足六相,主要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展开体现,净土念佛法门甚深微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的法门。净业行人只要信愿持名,感通佛力,就能够横超三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入大乘正定聚,快速成佛。
华严“十玄门”是指: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通过此十种玄妙之门,能契入华藏世界无尽性海,彰显圆教秘藏精髓。《华严经》所独具之十玄门,亦体现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法门根本经典中,祖师大德往往以华严义理和境界来注疏、诠释、讲解净土经典。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华严经》结穴归根之处。《华严经》称性直谈界外大法,备明一生成佛之因果,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导归极乐。所以又云“《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可能很多人都会瞧不起净土法门,觉得是根机差的人才会选的“下策”,可是经中之王《华严经》最后都是导归极乐的。难道我们会比文殊菩萨更厉害吗?会比善财童子根机更利、更努力修行吗?倒是可以比当年的龙树菩萨还要自信,却没有他的智慧和根机。连文殊普贤、善财童子、龙树菩萨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何了不起之处,而不依从呢?
愿华严菩萨之光芒
遍照法界
一切有情心得清凉
诸事吉祥
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
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
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
文: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