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篇内容《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每门都加以评论。此体裁大体为后世僧传所因袭。其资料广泛,不仅可补史阙,且资校勘之用。

(一)译经

汉洛阳安清

【译文】

安清,字世高,是安息国王正后的太子。自小聪明仁孝,刻苦好学,博览国内外典籍,通晓天文、地理、占卜、推步等术,尤精于医学,乃至鸟兽之声,无不通达。他曾经见到燕群,忽然对同伴讲,燕子说有人送食物过来,不久之后果然应验,大家都惊奇不已,他的名声也在西域各国传播开来。

安世高虽然居在王宫,却戒行精严,大王逝世后他便应继承大位,但他深刻了知无常苦空之理,有出家离俗之志。居丧之后,安世高把国王之位让给叔父,便出家修道了。他博综经藏,尤精《阿毗昙》学(按:指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学说),讽持禅经,略尽其妙。曾游历西域各国,通晓各国语言。在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来到洛阳,不久学会汉语。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一百多年了,在宫廷中和社会上已有不少信仰者,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佛教,信仰佛教,安世高即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译出了《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百六十品经》《地道经》等,共计三十九部,义理明析,文字允正,明辨而不浮夸,质朴而不粗俗,读诵其所翻译经典者皆爱不释卷。

安世高通达佛理、明心见性,能识别自己的业缘,有很多超越常人理解的神迹。安世高自称,其前世已经出家,当时(前生)有一个同学,瞋恨心强,托钵乞食时,若施主不称合自己的心意,往往心怀瞋恨。安世高常常对他诃责和劝谏,但是同学总是本性难移,依然我行我素。经过二十多年,安世高向同学告辞:(我必须到广州,了结宿世的业力。你于明达经藏和精进不懈两方面,都不下于我,但是你的本性容易发怒瞋恨,死后会投生为丑恶的形体。如果我得道成就,一定来度你。)安世高刚到广州,正是寇贼作乱的时候。走在路上,遇到一位少年,唾手拔刀说:(真逮到你了!)。安世高微笑着说:(我过去生亏欠你一命,所以千里跋涉,特地前来偿还宿债。你现在非常地忿怒不平,这本来就是过去生所积存的怨气。)于是,安世高伸长脖子挨刀,没有丝毫恐惧的样子。那位少年便挥刀杀了安世高。街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没有不心惊肉跳的。

不久,世高神识投胎为安息国王太子,即今安世高比丘,世高游方到华夏,传译佛经大事已毕,正值汉灵帝末年,关中,洛阳一带纷扰骚乱,世高于是振锡游走江南,说我应当过庐山度往昔同学。世高行至䧆亭湖,湖畔有神庙——䧆亭湖庙。

这个庙一直很有灵感,过往商贾乘船,祈祷风顺浪稳,上下流各得其便。曾有人取用神庙附近山竹,未经祈祷神灵开许,擅自砍竹,那个盗山竹的人所乘运竹子的船只当即翻沒,被盗砍走的竹子自己回到原来的地方。自从发生过这个事件之后,行船湖上的人,敬畏神庙灵异,没有一个不谨慎小心的。世高同行的船只,有三十条之多。这些船上的人都奉牛羊等请庙神降福。

庙神临坛说,船上有一个和尚,可以给我招呼上岸。客商都惊愕庙 神怎么知道船上有和尚?于是,请世高入庙內,那个庙神告诉世高说,我往昔在西域与你俱出家学道,我喜欢布施,而性多嗔恨,今为䧆亭湖庙神,上下游周围千里,都归我管辖,因为喜布施的原故,珍玩很多,又因为嗔怒,堕落这个庙神,今天见到同学,悲欣可以跟你倾诉一下了。我神寿己尽在旦夕,而我身形丑陋长大,如果在此舍命,秽污江湖,我应当渡山西泽沼中,此身灭后,恐堕地狱,我有绢千匹,并杂宝物,可为我营造塔寺,凭此功德使我受生善处啊。世高说,我特别为度你而来,为什么不现形呢?庙神说,我形特别丑怪,众人必然惊怕,世高说,但现身无妨,众人不会怪你的。

于是,庙神从世高坐椅后面露出一个头来,原来是一条大蟒,不知尾巴有多长,大蟒头到了世高膝边,世高向大蟒用梵语说了数次,世高并唱赞梵呗几曲,大蟒闻梵呗之音,悲泪如雨,不一会儿,大 蟒即隐身不见,世高即取绢及杂宝而去……

世高乘船扬帆,大蟒复又出现,登山顶远望世高并众商贾等,众人举手示意,大蟒随后隐沒。世高的乘船很快到达了河南,即以庙神遗物建东寺,寺成之夜,有一少年,上世高准备返回的船上,长跪世高面前,听受世高诵咒及祈祷,忽然,少年即不见了,世高对同船的人说,刚才的少年即是同亭湖庙神,它脱离大蟒身了。那个庙也从此不再灵验了。

后来,人们于山西一沼泽中看见一条死蟒,头尾数里,今天浔阳郡蛇村就是蟒死的地方。

世高又到广州,寻找那个前世杀害自己的少年。当时少年尚健在,世高直接到他家,说往昔偿命的事,并与他讲了宿世因缘,世高欢喜地说,我还有一桩还命债的事未了,今后应当往会稽去对帐,广州客醒悟到世高非是寻常之人,豁然心开意解,追悔往昔杀害世高的罪过,给世高献上了丰盛的供养,又一同随世高前往会稽。

到了会稽,进城便去街面,正赶上市中有骚乱,人群中有人斗殴,有一个人失手误中世高头部,世高当即丧命,广州客亲身验证世高两世还命的因果报应事实,于是精勤佛法,具说因缘,远近的人们,听到世高还命的公案,沒有不悲恸的。知道这个世高两世偿还命债故事的人,都承认三世轮回是可以证明的。

世高王族种性,西域来汉地,世人又都叫他安候,到现在还有称呼世高为安候的呢。

天竺国自称本国书写文字为天书,语为天语,梵音之发音与汉人迥然不同,先后来汉地的梵僧传译多致谬滥(那样的译经都又重新译过,无争议的才雕刻流传),唯安世高所译出汉文佛经,为群译之首。(安世高审评过了所有前人译经)安世高认为读佛经应如同亲见佛祖,历代大德都是赞叹思维的。

后记部分,恕不译白,因为今人已无须详加考证了。

【原典】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见称。加又志业聪敏。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尝行见群燕。忽谓伴曰。燕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故俊异之声。早被西域。高虽在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深惟苦空。厌离形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晓经藏。尤精阿毘昙学。讽持禅经略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于是宣译众经改胡为汉。出安般守意阴持入大小十二门及百六十品。初外国三藏。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汉文。即地道经是也。其先后所出经论。凡三十九部。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凡在读者皆亹亹而不倦焉。高穷理尽性。自识缘业。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初高自称。先身已经出家。有一同学。多瞋。分卫值施主不称。每辄怼恨。高屡加诃谏终不悛改。如此二十余年。乃与同学辞诀云。我当往广州毕宿世之对。卿明经精懃不在吾后。而性多瞋怒。命过当受恶形。我若得道必当相度。既而遂适广州值寇贼大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刃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负卿故远来相偿。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时意也。遂申颈受刃。容无惧色。贼遂杀之。观者填陌。莫不骇其奇异。既而神识。还为安息王太子。即今时世高身是也。高游化中国宣经事毕。值灵帝之末关雒扰乱。乃振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行达^8□亭湖庙。此庙旧有灵威。商旅祈祷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尝有乞神竹者。未许辄取。舫即覆没。竹还本处。自是舟人敬惮莫不慑影。高同旅三十余船奉牲请福。神乃降祝曰。船有沙门可便呼上。客咸惊愕。请高入庙。神告高曰。吾昔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为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今见同学悲欣可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若于此舍命秽污江湖。当度山西泽中。此身灭后恐堕地狱。吾有绢千疋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高曰。故来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异众人必惧。高曰。但出众人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扬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众人举手然后乃灭。倏忽之顷便达豫章。即以庙物造东寺。高去后神即命过。暮有一少年。上船长跪高前受其咒愿。忽然不见。高谓船人曰。向之少年。即^8□亭庙神。得离恶形矣。于是庙神歇末无复灵验。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蛇村是也。高后复到广州。寻其前世害己少年。时少年尚在。高经至其家。说昔日偿对之事。并叙宿缘。欢喜相向云。吾犹有余报。今当往会稽毕对。广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资供。随高东游遂达会稽。至便入巿。正值巿中有乱。相打者误着高头应时陨命。广州客频验二报。遂精懃佛法具说事缘。远近闻知莫不悲恸。明三世之有征也。高既王种西域宾旅。皆呼为安侯。至今犹为号焉。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语为天语。音训诡蹇与汉殊异。先后传译多致谬滥。唯高所出为群译之首。安公以为。若及面禀不异见圣。列代明德咸赞而思焉。余访寻众录。纪载高公互有出没。将以权迹隐显应废多端。或由传者纰缪致成乖角。辄备列众异。庶或可论。案释道安经录云。安世高以汉桓帝建和二年至灵帝建宁中二十余年译出三十余部经。又别传云。晋太康末。有安道人。来至桑垣。出经竟封一函于寺云后四年可开之。吴末行至杨州。使人货一箱物以买一奴。名福善。云是我善知识。仍将奴适豫章。度亭庙神。为立寺竟。福善以刀刺安侯胁。于是而终。桑垣人回发其所封函财理自成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陈慧。传禅经者比丘僧会。是日正四年也。又庾仲雍荆州记云。晋初有沙门安世高度亭庙神。得财物立白马寺于荆城东南隅。宋临川康王宣验记云。蟒死于吴末。昙宗塔寺记云。丹阳瓦官寺。晋哀帝时沙门慧力所立。后有沙门安世高。以亭庙余物治之。然道安法师。既校阅群经诠录传译。必不应谬。从汉桓建和二年。至晋太康末。凡经一百四十余年。若高公长寿或能如此。而事不应然。何者。案如康僧会注安般守意经序云。此经世高所出。久之沉翳。会有南阳韩林颖川文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会共请受。乃陈慧义。余助斟酌。寻僧会以晋太康元年乃死。而已云此经出后久之沉翳。又世高封函之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陈慧。传禅经者比丘僧会。然安般所明盛说禅业。是知封函之记。信非虚作。既云二人方传吾道。岂容与共同世。且别传自云。传禅经者比丘僧会。会已太康初死。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道人。首尾之言自为矛盾。正当随有一书谬指晋初。于是后诸作者。或道太康。或言吴末。雷同奔竞无以校焉。既晋初之说尚已难安。而昙宗记云。晋哀帝时。世高方复治寺。其为谬说过乃悬矣。

文:整理于网络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