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唐·龙牙禅师

人生需要面对三个问题,就是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

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总是使我们觉得难以适应,好像到处充满着挑战,充满着不自由不自在,从佛教来说这就是苦。

佛教列举了种种的苦,所谓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诸苦。现在的人把一切都叫做问题,我上个月在石家庄主持七日禅修,第一天讲课就讲了人生所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这三大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平等存在、不可回避。


这三个问题,就是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这三个问题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也将伴随人类永远存在。虽然地藏菩萨的大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但那只是他的慈悲心愿,实际上众生是度不尽的。如果众生能度尽,佛法就成了断灭法,因为众生度尽了,也就不存在有情生命了。当然有人会说,所谓众生度尽,是指把我们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转变成为人间的极乐净土。但是我认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每一位众生的因缘果报各不相同,不可能在某天早上全部成佛。因缘果报有的成熟早,也有的成熟晚,各有因缘,所以每一位有情即使可以成佛,但是在此中间会有很长的距离,所有众生不可能在同一天成佛。因此,人类面临的问题和痛苦,将会伴随整个生命界的存在而存在。

我们从娘肚子一出生,就要面对生存问题。从娘肚子里来到人间,我们就有种种不适应,所以婴儿一生下来就要啼哭。婴儿在母腹中从来没有经过风吹,没有适应过母腹以外的环境,有痛苦他才会啼哭,这就是生苦。生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被动的。人要主动去适应生存的环境,所谓“适者生存”,不能适应环境就无法生存下去,就会被环境所淘汰。


这一点提供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人生存于世,就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生存的痛苦就会加剧,生存的困难就会增多,生存的条件就很难得到改造和改善。生存是群体存在,人与动物都表现为个体生命,但是任何个体生命又都是在群体环境中生存,每一个生命都要能够适应生存的群体,要能彼此合作,要能认同,要能包容,要能成就。如果彼此处于对立状态,那就一定是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


远古时代的人因为生活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有限,个体生命彼此之间的仇恨很多,经常处于敌视仇恨的状态之中。为什么呢?因为彼此都想要获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居住环境,甚至包括配偶。原始人类就是在彼此争夺中发展起来,逐渐有了各种保护自己的工具,有了取得食物的工具,有了种植粮食蔬菜的工具。人类在物质生活逐步能够满足群体需要的前提下,才有所谓礼义廉耻等伦理观念。


那也就是说,人类是从最初的求生存,然后才进入到生活状态。生存主要是对物质对食物的依赖,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满足。当我们真正有了生活以后,就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生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神生活,一是物质生活。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福报一天一天大起来,人类生存的环境一天天在改善,生活一天天在丰富,人一出世就跨越了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以前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一步就跨越到现代的生存环境。


生活问题之所以存在,那是因为不管物质财富多么丰富,法律法规多么健全,道德伦理的提倡多么有力量,人总在向社会的各种约束提出挑战。所谓的违法犯罪,所谓的不守规矩,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规范的挑战。


人类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因为人类有种种的贪欲。贪欲过盛,就一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支持人类众生染污生活的思想动力,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贪是一种欲望,人类有无止尽的欲望,这种欲望应该说也有合理的成分。如果说所有的欲望都是罪恶的,那么世间就无所谓有善法。佛教承认世间有善法,所谓修十善、止十恶、行布施、修福报等,如果能够扩充这些善法,超越了个人的私欲,就成为大众共享的福利、善举、善业。


佛教把善法分为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世间善法以创造世间大众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主体,包括净化美化生活的积极正面的一切活动;出世间善法则是解决生死问题的一切无漏善法。佛教是把贪嗔痴三毒的烦恼与对善法的追求分开来说,把人类对于积极利他行为的选择称为善法欲。佛教并不排斥人类正当合理的生活要求,并以善法来引导人类改善生存环境。


把善法分为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两大类,这是佛陀大智慧的圆满体现。世间善法解决的是世俗生活方面的具体问题,出世间善法解决的是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人生面对这三大问题,佛教都提供给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它、处理它、解决它的方法。人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千千万万,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问题,归类起来无非是这三个方面。

文 | 净慧长老开示

~END~

更多详情请拨打:02139533389 
 转 121、122、123咨询   

  寺院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徐潘路198号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