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學習佛法還是懵懵懂懂的,受的就是方便戒,糊塗戒。也不曉得怎麼受戒的,這樣受戒不得戒體。所以在修行當中就悠悠泛泛的。犯過的境界現前也毫無覺知,沒有知覺性的。這些都是因為最初,你在阿賴耶識熏種的時候,不是熏習的這個戒體。審查自己是三品戒中哪一品的發心,要是一品都沒有的話,那就要好好的再受了。

學習佛法最初都是由不懂,然後才學習,學習之後慢慢瞭解,然後就發心去受戒。然而最初的發心受戒,對於這個道理也不一定很了知,很清楚,所以要透過學習。學習之後,更加清楚了,能夠掌握了,還要重新再去受戒。因為受戒,戒體既然是阿賴耶識熏種,所以你最初不瞭解道理,所熏的種子決定是不圓滿的。所以當你瞭解這個道理的時候,你再重新去受戒,真正地發心,這個時候你所熏習的種子,那就不同了。種子從唯識的角度來講的話,種子就是一種功能,它能夠起現行,讓你得果報的功能。那也看你熏的是什麼種子,所以受戒有這樣的差別,分三品戒,也是按唯識的道理來講的。

你要瞭解了,你就還要再發心。爾後你在修行當中,種子它會起現行。你現在第六意識在緣著佛法,在思惟,在用功的時候,就會觸動你善的種子上來;遇到犯過的境界,那會觸動你戒體的力量產生,防非止惡的功能會現出來,即警覺性。所以我們瞭解這些戒法的道理,在修道當中是很要緊的。不要把戒法看成很粗淺,很著相的。

受了戒必須要學習戒法,才能夠持戒。要是我們學習了戒法,了知這裡面的道理很深。我們再檢查最初受戒時的發心,可能都是不圓滿的,所以要重受。戒體要重發,就是得要重受。我們再發心去受戒,這時候所熏的這個種子就非常殊勝。在你修道當中,這是第一個緣,你最要緊的,防非止惡的功能。

節錄於天因法師講解《在家備覽》宗體篇 第六集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