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法会》疑问解答(附全集)

水陆法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明清时达到鼎盛。水陆法会的程序包括洒净结界、遣使建幡、请圣、奉浴、供养、请赦、请下堂、奉浴、皈戒、供养、亲祝等步骤,以普供上下堂和送圣结束。水陆法会自宋朝开始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

作为中国佛教中最隆重而盛大的佛事,水陆法会的特色包括时间长(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规模大、法事全,追念先祖,将功德回施施主、普度众生。

在北宋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佛印禅师住持金山寺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其场面蔚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闻名于世。

水陆法会分内、外坛,法事以内坛为主,设主法、正表、副表各一人。全部法事一般以七昼夜为期。

水陆· 内坛佛事

洒净是佛教中一种仪式,即散洒香水,洁净道场或供具等物,把一个地方清洁干净,并度脱此地冤魂众生,使它们得到安宁,大家都和谐了,这地方就变成清净的佛法道场。

关于洒净,普通大众常常有些小疑问,比如我们自己家中需不需要洒净保平安,洒一次净管多长时间。

其实,洒净是仪式,真正的是要清净心,如果大家能保持一颗清净之心,洒净作用就会很长;相反,洒净以后作用也很有限。

只有心真正清净了,我们的周围环境才会清净;而心地、行为都清净了,我们的整个磁场都会产生变化,才发挥了洒净真正的作用。

结界一词,由梵语翻译而来,就是定出举办法会传戒或闭关活动时的区域境界,作法所限定的地方,称为结界地。

结界时要诵咒施法,使内外坛都和外界隔绝,不受干扰。先结“地方界”,次结“方隅界”,后结“虚空界”,明确规划出坛场用地。

主法和尚依仪轨作法观想、区隔出特定区域,用持过大悲咒的净水遍洒会场内外,随洒水所到的地方,都变成结界的区域。

结界以后, 内坛的地下、地面及空中,全部变成一个立体的坛城,像琉璃一样清净无染,又像金刚塔城一样,让邪魔不能侵犯,好迎请诸佛菩萨云临、六道凡众奔赴会场,接受法会的洗礼。

发符即至心奉请四位持符捷疾使者,快马传递邀请函到佛国、地府等境,虔诚迎请诸佛菩萨及六道众生。主法法师具牒证明,以利使者于送请时,每遇关卡,均能畅行无阻。

派遣四位使者——四天持符捷疾使者、空行持符捷疾使者、地行持符捷疾使者、地府持符捷疾使者——带着“请书”“符牒”及所有内坛功德主的名册,分别去往天、空、地、冥,上达天庭、下通地府,昭请众圣神灵,禀报兜率寺将举行水陆大会,希望藉由收到“符”,诸佛菩萨及六道众生都能感应降临法会。

发符后,还要有水陆法会的标志,即悬幡。

在寺院前方的旗杆上高立旗幡,上书“启建法界圣凡冥阳两利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功德之幡 ”,好让受邀者能顺利来临。为方便众生夜间光临,同时还需要设置一串九莲灯,作为夜间照明之用。

同时请镇坛大将军维持法会秩序,因为水陆时,各式各样、有形无形的众生都会齐聚在法会现场,因此需要一个护持的人来镇守坛场,让法会能够顺利地进行。

请上堂的意义就是 恭请诸佛菩萨、 缘觉、声闻、明王、婆罗门仙、梵王帝释,历代祖师,一切尊神等众降临坛场,莅临法会,悲悯众生,为众生宣说佛法。

上堂共有十席:

第一席:过去、现在、未来及十方法界一切诸佛;第二席:法;第三席:菩萨;第四席:缘觉;第五席:声闻;第六席:禅、律诸宗祖师;第七席:助宣佛化、持明造论的五神通仙;第八席:十大明王、秽迹金刚、诸大天王、护法诸天;第九席:守护佛舍利坛塔、伽蓝斋戒、护国镇宅的诸大神王;第十席:发扬水陆、流通至教、制仪立法的诸大士。

在这场佛事中,所有内坛功德主以至诚之心代替自身的历代祖先、累世累劫父母、冤家债主,礼请诸佛莅临法会。

向奉请至内坛十席的诸佛、菩萨、贤圣人等,敬献香、花、灯、衣食、珠宝、法宝等六尘妙供,以表示对佛菩萨的虔敬之心。

供上堂不仅可为自己种下成佛之因,还能聆听妙法,觉悟真常,更能修集福报,与诸佛菩萨结下未来得度善因,也利益自己宿世冤家债主,过去七世父母师长。虔诚恭敬供奉上堂诸佛菩萨、诸贤圣等,得不可思议功德。

坛内诸师及功德主奉请梵释二天捷疾持赦使者,携带赦书、赦牒,上达梵天与帝释天,下至地府及城隍土境,向帝释天、阎王与土地神祗陈情,希望能让六道之中受苦受难的群灵得赦通行,前往水陆坛场接受斋供,听闻佛法,发菩提心,永脱幽途,转生净土。

请下堂就是召请六道众生前来参加法会。下堂共有十四席,每席代表六道中不同的众生。因六道众生久处苦难之中,身形垢秽,内心常怀贪嗔之念,为了清净六道众生的业障,让众生安详参与法会,必须进行奉请。

请下堂佛事,与请上堂一样也需要设置仙桥,上方悬挂着十四张小幡,是六道众生的指标。桌上特别放置一座比任何牌位都大的“黑牌位”,上面以白字写着“六道群生受荐亡灵并序列于此参礼”,这是代表所有受荐亡灵的牌位。

六道众生都是用云鹤作为交通工具,所以桌上还放置十四张纸云鹤;另外,一旁备有沐浴亭,并放置要给六道众生穿着的纸冥衣、裙、裤。

幽冥戒的意义就是授予亡灵菩萨戒,令众生守戒,得以远离一切身、口、意恶业,而获得清净,增长善心与善法。

三恶道的众生因为生前造恶业才会堕入恶趣,说幽冥戒,即是本着菩萨度众的慈悲心肠,带领被召释出来的冥界众生皈依三宝、求忏悔,乃至最重要的:发菩提心、受大乘戒。

这些过程主要就是希望众生能学善守戒、出离痛苦,心开意解之余,也能与阳界凡众解冤解业,这样才能真正脱离烦恼、痛苦,进而超脱轮回之苦。

受戒以后,得清净识,得以入坛坐列,安享法味。

六道凡众得到法义妙戒后,每个人都充满禅悦法喜,法师、斋主们用欢喜心诚邀他们入坛列坐,主法依法加持法食、施甘露(将持大悲咒的净水,洒供食上)。据悉,有罪业者无法受供,法师即以咒力加持,如是则鬼神、魔众均能受用,得除饥渴之苦。

在各献供真言的唱诵中,主法法师带领斋主到各席上香,向各席表明斋主诚心供养的心意。献供时主法观想六道群灵及随筵神众,诸亡灵等,欢喜受供,皆悉充足。

“圆满供”即上、下堂二十四席一起供奉,上供诸佛、下施众生。主法和尚与功德主依次至上堂、下堂各席上香,向诸佛菩萨表示供养之意,恭请纳受;并使祖先亲眷、六道群生承佛威光,皆能享受佛法妙味,开悟解脱。“上圆满供”结束后,即开始“烧圆满香”仪式。

圆满香的意义是普皆回向,发愿将法会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愿水陆众生皆能往生极乐世界。圆满香时,功德主代表法界众生忏悔过去一切业因、进求解脱,并发大愿心,将此功德回施法界一切群灵,使之得以超度,往生西方净土。

“送判宣疏”是奉请五位判官:天府功德司判官、中界功德司判官、地府功德司判官、上堂俵钱貌司判官、下堂俵钱貌司判官,由五位判官将五张判疏送往各界,宣说水陆法会功德圆满。

送判宣疏后,将五张判疏放在纸扎的列官身上的包内,将马搬到山门前,等待送圣引火焚化,表示判官正式出发分送判疏。

“送圣”就是“圣众请归云路,六道众生往生净土”。

内坛香灯法师将供奉的牌位如法取下置入信函封存;坛外,仪仗队手持香、花、灯、宝盖两厢站立,众善信紧随其后,由内坛缓步行至大坛,诵经、礼拜、回向。

在念佛引导声中,由主法、正表、副表带领送圣。送圣队伍提炉持幡、口称佛号,鸣锣开道,从大坛巡游,最后“西方法船”处。

在西方法船处,将内坛上、下堂疏楮、二十四席牌位及受荐亡灵牌位依次放入西方法船,然后点燃承载着众生报恩超荐、成佛利生宏愿的西方船。

惟愿众生苦恼融于智慧火海,一切六道亡灵往生极乐,祈愿镇坛大将军护持船上所有亡灵顺利往生西方净土,而后至大雄宝殿回向,至此,历时八天七夜的水陆法会圆满结束。

水陆 · 外坛佛事

启建一堂水陆法会需七昼夜方可功德圆满。由于众生的根器习性不同,因缘也不尽相同,因此设立了不同的坛口,供修行者随缘选择。内坛主要是与四圣六凡交流,是整个水陆法会的主轴核心。水陆外坛共设有六个,各坛分别讽诵大乘经典。

《梁皇宝忏》的内容,是为我们开示如何从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的凡夫,透过真诚恳切的忏悔、皈依、发愿、回向,而修行成佛的方法。礼拜《梁皇宝忏》,祝愿一切众生,将来都能够亲闻弥勒佛说法,解脱生死轮回,究竟成佛,真可说是最慈悲、最彻底的救度。

《楞严经》作为佛陀在阿难逢魔后开示的经典,有着破魔的效用。经中更警醒世人影响轮回、祸福的因素在于“习气”与“业力”,敦促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读诵此经,使修行者得入三摩地,身心安隐,不受一切诸魔鬼神及旧业陈债来相恼害,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成无上菩提。

《妙法莲华经》是经中之王,被誉为“成佛的法华”。佛陀此经中明示一切众生在未来劫,悉将成佛,并会三归一详细开示了成佛的根本方法,给佛弟子以极大的信心,使成佛之路不再神秘、遥远。

讽诵《法华经》,可消除无始时来所积业障,积累无量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作为佛陀成道后第一部宣说的经典,因其含藏广大的佛法智慧,被誉为“经中之王”。古德曾言:“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经》中详细记载了庄严不可思议的华严境界,并将此法门的修行,通过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导归极乐。

读诵此经,令众生速离恶道、超生善趣,并依此善因,信受佛法,精进修行,乃至毕竟成佛。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法门依据的重要经典,介绍了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经累劫修行直至成佛的过程。

《观无量寿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

《金光明经》与《妙法莲华经》《护国仁王经》同被称为“护国三经”。此经在开阐如来秘密心髓、忏悔业障、积聚福智资粮以及弘扬佛法、护国利民等方面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

持诵《金光明经》,可得四大天王护佑,有护国利民之功德,能够平息战乱、国土丰饶、人民欢乐,使一切世间有情安稳康乐。

《圆觉经》通过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与佛陀的问答,阐明了“大圆觉”的殊胜妙理,为不同根机的众生开示了各种适宜的修行方法,期待众生能够因此得以随顺悟入圆觉境界。

受持读诵《圆觉经》具有无量功德,对待本经的态度应当如同敬佛一般。

净土是汉地佛教中广泛流行的修行法门,以弥陀净土为指归,依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以信愿行为资粮,称念弥陀圣号,成就往生西方净土的功德。

此外,外坛佛事还有供佛斋天,上堂大斋,延生、往生普佛,瑜伽焰口。

《金光明经》中记载,诸天在金光明会上,于佛前发愿,要永远护持佛教,奉行正法,勤修诸善,远离恶行,同时,也将遵从佛陀的嘱托,巡行人间,成就修行及有德之人。

为感念诸天护法的功德,准备香华灯果等,营建供佛斋天法会,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供奉诸天,酬谢其恩德,同时也为大众祈福。

斋天能令众生福德成就,聪明智慧,具无碍辩才,能令众生善根生长,护持国土、救护兵戈灾难等。

“上堂大斋”是佛教丛林中一项非常隆重的佛事,一般是大护法居士来寺斋僧或寺院有重大活动时才举行的。所谓“上堂”即恭请和尚在堂上为大众说法。早在佛陀时期,就有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等人,经常恭请佛上堂说法,并延请佛陀及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接受上妙饮食斋饭。从迎请和尚上堂的仪式上,就能看出上堂大斋的隆重程度,大众闻键槌之声云集法堂,班首带领斋主和大众,高举幢幡宝盖、焚净香、洒鲜花,至方丈室迎请和尚上堂为斋主演说妙法,与此同时,斋主普同供养法会僧众饮食。

经云:“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供僧能令众生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

焰口又作面燃,是饿鬼的名字。如果生前悭贪吝啬,一毛不拔,专占他人便宜,死后便转生为饿鬼,这类饿鬼的食量极大,喉管却如针孔,有了食物也难以果腹,所以饥饿之火中烧,烈焰从口而出,故名“焰口”。

施放焰口,能令饿鬼得度,也是对亡者追荐,是生者纳福的佛事之一。除了施舍食物,以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重要的是请法师为群灵说法、皈依、授戒,超度六道群灵无祀孤魂及各姓堂上过现父母师长、宿世今生冤亲债主等,悉获解脱法食,令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以祈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

愿大众藉由水陆胜缘

亲近道场,深入经藏

皈依三宝,忏悔业障

发菩提心,永离恶趣

得生净土,究竟安乐

文:整理于网络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