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篇内容《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每门都加以评论。此体裁大体为后世僧传所因袭。其资料广泛,不仅可补史阙,且资校勘之用。
(一)译经
魏洛阳昙柯迦罗
【译文】
昙柯迦罗,汉语意思是“法时”,原本是中天竺国人,其家世代都很富有,一直都修行梵福禅定。迦罗幼年时便很有才华与悟性,气质形貌过人,书只要读一遍,便能通晓文义。撞长研学《四围陀论》,凡风云气象、天文星宿、图谶征应及天道变化等高深学说,无不备悉。迦罗自称,天下的典章礼仪知识,皆能了然于心。到了二十五岁那年,迦罗有一次进入一处僧人房舍,看见了《法胜毗昙》这部经典,随意翻阅了一下,却茫然不解,再认真研读,结果更加糊涂,于是迦罗叹道:“我苦学多年,博览专精于各种经文典籍,义旨无须深入探考,文字不用重复阅读。今天见到佛教书籍,却顿出意料之外,我应当深入探寻其中深奥的义理情致,定会发现它别有精微之义。”于是他携带《法胜毗昙》经卷进入僧房,请一位比丘为他稍稍讲解,体悟到因果之相随、三世之循环的道理,才知道佛教经典的博大精深,实非世俗之书所能及。于是迦罗便舍弃了世俗的荣华,出家为僧刻苦修道,开始诵读大、小乘经及诸部《毗尼》经典。
迦罗看重游历四方宣传教义,不喜欢固守于一地一事,因而在魏嘉平年中,来到了洛阳。那时魏国范围内虽然已经有佛教传播,但是教风衰敝,因为剃发为僧的制度风俗各不相同,甚至有很多僧人不遵守戒律的情况出现。迦罗便设立恢复斋戒忏悔的礼仪,开展各种佛教法事。迦罗既来到洛阳,便在魏国境内广为推行佛法。当时曾有几位僧人共同请迦罗翻译戒律方面的经典,迦罗认为律藏佛书编排谨严,文字繁多而广博,眼下佛教尚未昌盛,肯定没有什么用处。因此迦罗译出了《僧祇戒心经》,权供日常之用,进而请来印度僧人建立僧人受戒的规则和仪式。中国的佛教戒律,正是从此开始的。迦罗后来下落不明。
【原典】
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本中天竺人,家世大富,常修梵福。迦罗幼而才悟,质像过人,读书一览,皆文义通畅。善学《四围陀论》,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赅综。自言天下文理,毕己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看,遇见《法胜毗昙》,聊取览之,茫然不解,殷勤重省,更增惽漠,乃叹曰:“吾积学多年,浪志坟典,游刃经籍,义不再思,文无重览。今睹佛书, 顿出情外,必当理致钩深,别有精要。”于是赍(jī)卷入房,请一比丘略为解释,遂深悟因果,妙达三世,始知佛教宏旷,俗书所不能及。乃弃舍世荣,出家精苦,诵大、小乘经及诸部《毗尼》。
常贵游化,不乐专守,以魏嘉平中,来至洛阳。于时魏境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亦有众僧未禀归戒,正以剪落殊俗耳。设复斋忏,事法祠祀。迦罗既至,大行佛法。时有诸僧共请迦罗译出戒律,迦罗以律部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译出《僧祇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中夏戒律,始自乎此。迦罗后不知所终。
文: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