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王禅寺贝嵌红木画

位于山西中部的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传说是文殊菩萨示现的道场。五台山原叫紫府山,又称五峰山,是由五座海拔三千多米相互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所组成,即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至于五台山之名的由来,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传说远古时代,五峰山一带气候恶劣,常年酷暑,百姓苦不堪言。一次,文殊菩萨来此弘法,心生慈悲,发愿拯救黎民疾苦。于是,他来到东海求助龙王,在龙宫门口发现一块青石,散发凉意。文殊菩萨将此石带到五峰山,放在山谷里,刹那间,山谷变得草丰水美、清凉无比。这不是一般的青石,而是青龙王平日歇息的地方。青龙王得知,追寻文殊菩萨来到五峰山,看到青石化作清凉的山谷,大怒不已,挥舞龙身要毁掉山谷。在文殊菩萨劝说之下,青龙王得知了实情,将五峰的峰顶压作了五台,以此作罢。

从此之后,山谷变成了肥美的牧场,四季清凉,人们为了感恩文殊菩萨,兴建寺院,山谷也被叫做清凉谷,五峰山也叫清凉山。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文殊殿的贝嵌画以这个美丽的故事为题材,汇聚了画匠和工匠的心灵手巧制作而成,画中故事人物形象逼真,情节曲折生动,不愧是艺术与材质的珠联璧合。整幅贝嵌画,长五米,宽一点二米,与文殊殿北面的红木骨嵌画遥遥相对。贝嵌所用为金珠贝壳,由工匠打磨成各式各样的壳片。在红木上构造好图像之后,用钢丝勾勒出线条,然后以刻刀刻入两毫米,作为底部模型。将处理之后的贝壳,嵌入刻好的模子中,以生漆粘牢,打磨至光滑平整。贝壳原先的色彩得以保留,其中的彩色花纹也得以展示,绚丽多彩,既与红木融为一体,又因色彩参差,富有立体感。

发源在印度,广大于中华的佛教,自汉末传入至今,在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日渐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贝嵌五台山传说,将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穿上崭新的外衣,以艺术的形式让我们更直观的领略文殊菩萨的慈悲和智慧。透过那晶莹绚丽的金珠贝壳,画面上的人物仿佛在动、在说、在听,无须多余的言语,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体会其中的美妙和深意。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