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正法由佛说出,藉弟子们向四方传播,向后世传承,他们以自己的身、口、意为示范,续佛陀慧焰于他人,令佛法有了生命,令正法能够长存人间。

而在佛陀无数的弟子中,有“十位第一弟子”,他们是:

一、舍利弗,智慧第一。

二、目犍连,神通第一。

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四、阿那律,天眼第一。

五、须菩提,解空第一。

六、富楼那,说法第一。

七、迦旃延,论义第一。

八、优波离,持律第一。

九、罗睺罗,密行第一。

十、阿难,多闻第一。

让我们一起走近“多闻第一”——阿难。

名称的由来

天快亮了,月亮渐渐下沉,这是菩提树下的第七夜,当悉达多抬头看见,天边第一颗闪现的晨星时,便证得了最高的智慧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就在这一夜,王舍城中诞生了一位,哇哇啼哭的男婴,他是斛饭王之子,也是佛陀血脉相连的堂弟,因为他出生的时候举国欣庆,所以斛饭王为他取名“阿难”,意为“庆喜”。

六年后,在佛陀成道回乡之际,他随同跋提、阿那律等六人,一同出家,进入佛陀的僧团,成为释种七王子中最小的比丘。

佛陀的侍者

一日,佛陀召集弟子们,表示自己年岁已高,需要一个值得信赖与可靠的侍者。(侍者:随侍左右,听从其令,予以服侍者)

十大弟子中的,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认为,阿难年青,记忆力强,担任此职最为合适。然而阿难却并未因此骄傲,相反,他向佛陀提出了三个条件:佛陀不能赠予他衣服,佛陀不能把得到的食物分给他,不该见佛陀的时候,我不去见。佛陀听后,欢喜赞叹:如果阿难不提出上述条件,人们可能会说他侍奉佛陀,是为了贪图物质享受。从那时起,阿难便担任侍者,一直随侍佛陀二十五年。

多闻第一的原因

在僧团修行的数十年里,阿难因为对佛陀的每一句开示,每一次身教、每一个动念,都能记忆不忘,而被誉为“多闻第一”,比丘们对此赞叹不已,也颇为好奇,于是他们询问佛陀,为何阿难尊者有着这样的记忆力。

佛陀说很久以前,有一位严厉的比丘,他规定小沙弥每日背诵经典,若是没有完成,便会受到斥责。小沙弥虽然喜欢诵经,但是苦于需要外出托钵可能耽误修行,一天,他托钵完已经很晚了,想到作业必定无法完成,心内愁苦,不禁落下泪来。

这时恰逢一位长者经过,他见小沙弥哭泣,不由上前询问,小沙弥如实回复,听罢原因后,长者恳切地说:“以后请您天天到我家接受供养,这样您就能专心诵经了”。

佛陀告诉大众,“当时的那位比丘,是定光佛,小沙弥是我,长者就是阿难,阿难由于过去有诚心,护持僧人用功办道,有了大福报,所以今生才能听闻法音一字不失,获得如此殊胜的果报”。

最后的请法者

当佛陀即将入灭前,还未证悟的阿难比其他弟子更加伤心,佛陀特别为他开示无常之理,而阿难也应众人的委托,向佛陀请教了四件事。

“佛陀涅槃后,以谁为师?”“佛陀涅槃后,以什么安住?”“佛陀涅槃后,恶人如何调伏?”“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你们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便会令人起信”。

如是我闻

佛陀涅槃后,为了保存佛陀的精神遗产,摩诃迦叶尊者召开了第一次集结,而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自然不可或缺。

当尊者登座之时,身后突然生起与佛无二的湛然辉光,众比丘于是生起重重困惑,有人怀疑佛陀归来说法,有人怀疑他方佛来,有人怀疑阿难成佛……

尊者的超群记忆,让他想到了佛陀最后的咐嘱,他看着疑虑的比丘们,开口便是一句“如是我闻”,其中“我”指的正是阿难尊者,意为:我阿难,曾听佛这样说。比丘们想起佛陀的回答,想起阿难尊者出家以来的经历,三重疑惑顿时消除。

二十多年来,尊者形影不离的跟着佛陀,亲自目睹耳闻佛陀,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乃至说法度生。

正因为目睹了,佛陀清净的三业,让他对佛法深信不疑,而且忆持不忘,所以他说: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纵许日月轮有掉下来的一天,纵使须弥山有倾动的一天,而阿难对佛说的可信性,却始终不会稍有动摇。)

因此由阿难尊者,作为集结“经藏”的主持者,由他道出佛陀曾说过的妙法,众比丘们无不认可,佛法的真实性也无需怀疑,是故文殊菩萨赞: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如今我们有法可修、有经可参,离不开佛陀的慈悲与智慧,离不开阿难尊者的常乐多闻,离不开历代大德的言传身教,离不开十方居士的发心护持,以此思维,更应常怀感恩,护持僧伽、礼敬三宝、精进修行。

启 示

佛陀的十大弟子不仅个人修为好,也对佛法传承起了很大作用。当然,在他们的修行过程中,也曾出过错、懈怠过,但修行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算有反复、走弯路,只要信心不失,总会向着目标靠近。

文:整理于网络

作者 曹王禅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